【本報訊】美朝峯會達成協議,新加坡的蘭花外交在國際舞台越見矚目。獅城第二大行華僑銀行行政總裁錢乃驥認為,新加坡是區域樞紐型經濟,該行透過捕捉由中國跨境流出、途經星馬印尼等東盟市場的資金貿易財富流向,可獲取巨大商機,故集團已訂下到2023年,華僑銀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稅前盈利,將由去年底5億元(坡幣.下同)(約29億港元),倍增至屆時超過10億元(約60億港元)的目標。
目前大中華市場對集團稅前盈利貢獻佔比為20%,他預期未來有關比率或微升,但變動不大,「最多只去到20至25%」,獅城會維持是最大單一貢獻地。但他相信,大灣區將是大中華市場內增長較快的領域,估計到2023年時,大灣區在大中華市場佔比,可由目前五成比重提升至七成。
近日中美貿易關係又趨緊張,對於內地盈利日益加重,惟中美角力等地緣政治潛在不穩定性,集團如何平衡風險?錢乃驥謂集團參與的中國相關信貸,很多都是由跨境流向業務產生,故實際入賬屬境外而非本土風險。
以今年首季為例,華僑銀行大中華貸款為630億元,但當中只有50億元是在岸市場入賬,其他300億及200億元分別在港新兩地入賬,而集團首季貸款總額達2,470億元,換言之即使中國真的發生風險事故,該行真正牽涉的在岸入賬風險,只佔集團總貸款2%。
不擔心中國經濟硬着陸
外界經常憂慮中國經濟硬着陸,但錢乃驥「一直認為內地只會出現長線着陸」,當局透過政策調控及不同訊息平台,有能力管理周期並成功將風險吸收,就像本地生產總值從過去熾熱時期雙位數增幅,有序降至近年逾6%而不致出現崩壞,對如此龐大經濟體而言殊不容易。
金融科技是市場發展大勢,華僑銀行計劃到2023年,在大灣區內投資2億元(約12億港元),其中三分之二與研發及科技應用有關,餘額為人力投資。目前集團在大灣區9個城市(不計港澳)內的5個城市,均設有分行及支行,惟他指未來策略重點不是純粹提升網點數量,而是深化網點價值以應對不同區域市場需要,並配合創新科技提供便捷服務。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