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蕹菜談

【越陌度阡】蕹菜談

【越陌度阡】
香港的雨季高峯是六月份,今年首五個月所欠的雨水,三兩天便全還給大家了,農夫真是有苦自知,上月仍在四處「撲水」,這個月的工作卻變成挖溝排水。只要不是暴雨水浸,仍有好一些農作物較耐風雨的,例如絲瓜、苦瓜和豆角,乍雨乍晴便最好,開花特別多,生長特別快。但算起來最親水的農作物,必然是夏季的「通菜」和冬季的「西洋菜」了,各領風騷半年。

通菜又名「蕹菜」,大陸多叫「空心菜」,是夏天的便宜菜蔬,廉價的原因就是易栽易種、生長快速,唯一的特別需求便是水。市面上的通菜主要有青白色和深綠色兩類,菜檔多數會跟大家講白色的是「水蕹」,而綠色的是「旱蕹」,那可是完全錯誤的,而且這個謬誤已深植香港人心。通菜的品種有很多,主要以白色的「白骨」和綠色的「青骨」分為兩大類,白骨味較淡易煮腍,而青骨脆口味濃。種植方面,其實二者都可以「旱栽」或「水栽」的,不講不知,反倒是青骨更適合水田。
原本我對蕹菜的認識不深,因為老爸耕的是近山的沙地,村中都沒有人栽水田作物,只有在水溝或河道漫生着一些野蕹菜。後來因為開始搞自己的農莊,可不能只懂父親的板斧,便踏着單車漫遊各村,請教父老們的耕種心得。那時所見的蕹菜跟西洋菜多數種在水源充裕的低地平原,西洋菜比較矜貴,必須有涼涼的長流水。但蕹菜就粗生得多,栽種在田土中也可以,只要勤澆水便成。田野調查所見的驚人事實是:白骨通基本上全是旱栽,而青骨則大多數是水田。原來青骨通較硬身,不夠水就會「韌」,所以水栽會較脆口;相反,白骨較易浸爛,在洪水季節種在地上就比較安全。另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可能以為水栽便不用淋水,那也是錯的,如果天晴時不在葉面灑水,蕹菜就會老韌,有時甚至要早晚各淋一次水。
旱地栽法是把種子、扦插或分株的枝條種於田土上,兩旁的畦坑注水,晴天一定要淋水,不可躲懶。大概二三十天便可收割一次,只留下短短幾吋的生長點,隨即補上肥料(以氮肥為主。由三月栽培至十月停產,一直重複上述的工序,大家可想像一下會有多少收穫。水田方面,香港的農民全用淺水栽法,跟旱種方式差不多,但整片田地是浸於四五吋的水中,最好是緩緩的流水。這種種法比旱地更加高產,快速收成,但就需要特定的地理條件。還有一種深水式栽培,就是讓蕹菜漫生於河流或池塘上,在泰國緬甸的水鄉便用這個種法,連肥料也省下,水的污染越多生得越快(惡心),從前我家附近的河流被豬糞污染,那些蕹菜可以完全覆蓋河面,很多人會去摘這免費蔬菜,但我家就敬謝不敏了。深水生成的蕹菜葉大骨粗味淡,質素味道便差着一點兒,惟有加多些辣椒、馬拉盞或蝦醬炒香。
小時候,母親會把摘掉不可吃的老菜梗放進自家田中的小水溝,任其放野生長,不用一個月便長得欣欣向榮。我家夏天只種瓜豆,不種葉菜,當兄弟們吃怕水瓜時,又或是煮公仔麵時,便會到水溝中摘蕹菜加料。所以,蕹菜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窮孩子的恩物,不用太悉心照料都會回報農夫。

新界的農民多數在河流旁的平原引水栽培蕹菜,一望無際,到中秋後便會開滿白色的花朵,表示收成期完結。

以池塘深水栽培的蕹菜葉大骨粗味淡,但可省下肥料錢。

淺水栽培的蕹菜。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