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華語片的外國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中國總愛說有五千年文明,那為什麼電影拍來拍去都是美猴王,五千年沒有別的故事嗎?
這當然不是真的,不過每一年暑期和賀歲檔的確會冒出一部新的續集抑或是全傳。孫悟空可以壯碩如郭富城,也可以世俗似黃渤,還可以青春無敵小鮮肉。這樣變化莫測,也許是因為猴子身上凝結了這麼多年的文明的情意結。他又是孤膽英雄單挑天下,又是翻不出體制最終妥協的一條英雄。少年人把西遊記當作哈利波特看,奇遇和法術讓人手不釋卷。中年人則從中看出官場與江湖,慢慢品猴子變成人要熬過的八十一難,看自己修到哪一劫。
大陸有位早年扮演孫悟空的戲劇演員,因為猴子演得好演成了終身事業。他是猴戲演員出身,唱唸坐打,都帶着猴味。演了一輩子齊天大聖,入戲極深,時時以猴子自居,很愛惜名聲得批評任何他以為不夠嚴肅貼切的重新演繹。
他的權威主要來自於他演猴子演得出神入化,和那些純靠化粧的演繹版本不同,他覺得自己演得就是猴王本尊。早些年有一則傳說,話說這位演員在四川峨眉山旅遊時候,路遇一隻猴子,人猴相視互生親切,居然用幾乎一模一樣的姿勢打了招呼,一時傳為佳話。
又幾年,世界重新洗牌,故事也跟着演繹出新版本。當年的旁觀者言,那猴子是山附近賣藝人馴服的工具,俯首作揖是人教會的,猴背後拴着條繩子,連在賣藝人手裏。賣藝人拉拉繩子,那猴兒就木皮一般動做起來。
這個天機漸漸流傳開來,人們笑演員故弄玄虛,隱瞞真相,很快佳話變醜聞──這是我們時代大部分佳話的後傳。於是大家笑過,也就忘記了。
然而細想想,真相其實並沒完全崩塌,這人與猴的友好往來,雖非出自性靈,故而不似傳說中那麼自然脫俗。但巧在,二者的作揖都有所圖,又真是知己了。
如果猴在江湖,大概也總是身不由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