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在文章內引用Anthony Bourdain的說話,次數特別頻密,暴露了粉絲身份,他離世的那一天,蘋果日報記者致電問我的感想。因為是粉,所以沒辦法有效地思考,當時答,沒有感想。看着書架上的Kitchen Confidential,A Cook's Tour,No Reservations……,慶幸還有一本Medium Raw,未買回來。這本書說的是那些不入廚房的「名廚」,被捧成電視Celebrity Chefs的各種荒誕。據說依然辛辣尖酸,開名批評,粗口橫飛。波登先生沒有隨着年記大了身家厚了有所顧忌,真好,在花花轎子人抬人的飲食界,像他這樣的人,絕無僅有。
早在第一本書開始,波登先生一直在說真話:「星期一不要吃魚。光顧陌生餐廳,還是避開青口」,這些都是廚師們知道卻從不說穿的秘密。後來名氣大了,挑戰更強勢力,他這樣批評美國料理鐵人:「不介意這節目,但那些超白爛戇九(douchebags)評判,天啊,實在差勁。想起一班真正廚師要被Mo Rocca(突然變身為名廚的九流主持)批評,我便想吐」。有同感,最近看過一集內地烹飪比賽,其中一位評審竟是香港小姐,頂,我差一些便踢爛電視機。
真人騷尤其假,廚師們畢竟不是演員,要他們做一個被痛罵後七分不忿三分懊惱的表情,最終只會交出在街上踩着狗屎的反應。波登先生這般形容Gordon Ramsey的Hell Kitchen:"It's just a bunch of dimwits -- the lame, the halt and the delusional -- and Gordon Ramsay pretending to be angry. There's no suspense.
I love Gordon Ramsay's restaurants. I like him. I wish him well. If having to be a caricature of his former self is going to get him bazillions of dollars, then why not?"──大意是,那些所謂廚師們全是廢柴腦殘,Gordon Ramsey要把自己誇張化漫畫化去賺錢……。整個圈子是利益關係,國王的新衣,只得波登先生不介意吹皺一池春水,很寂寞啊,不知是否因此影響了他的情緒?好些年後,Gordon Ramsey也不得不承認,為錢去做這些弄虛作假的節目,自己也感覺難受。
我引用Anthony Bourdain的英文原本,希望大家細看,毒舌是包裝,骨子裏很poetic,畢竟他是唯一拿下多項「最佳寫作」獎項的廚師。細膩、敏感、充滿人文感情,便如他的飲食旅遊節目一樣,他說的不單是食物,而是食物背後,人與家庭與歷史與社會與政治的故事。他在墨西哥,與當地記者吃飯,讓我們看到毒品與本地人難捨難離的問題;在以色列西岸嚐巴勒斯坦家庭菜,說的是活生生流離失所,並不只是新聞紙上的一個數字;去過柬埔寨之後,他想親手握死基辛格,因為美國在政策上的失誤,令紅高棉崛起,柬埔寨因而變成孤兒之國。
所以,Anthony Bourdain其實是一位講粗口的左膠斯文人。我愛粗口,更喜左膠。波登先生這樣形容金正恩:「他是一條仆街死肥仔。全北韓只得一個肥人,就係佢」。真的,明明是一個出自變態家庭的殺人犯,怎的最近好像被說成一隻可愛的和平白鴿?波登先生憎厭特朗普,卻不失幽默:「放過他吧,呢條傻佬食牛排要全熟,上天已懲罰他夠了」。
有人說,Anthony Bourdain言行突出,不過是計算一種,保持人氣,可以賺更多錢。理論是這樣,那一個名廚不代言產品?獨是他沒有。做過一次信用卡廣告,怕了,太假。他說,在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啤酒、服裝、汽車,全是他真正喜愛,或者是方便就手。波登先生死了,大家這樣說,便如林振強、貓王一樣,這些人其實不會死。我更相信Anthony Bourdain看不過現世混亂,去了更遠地方,與天父在吃飯講數:「而家下面一嚿屎咁,你條粉腸如果真係有料到,唔該搞番掂佢」。一定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