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爆名人的陰暗面 - 馮睎乾

踢爆名人的陰暗面 - 馮睎乾

一九四六年愛因斯坦在林肯大學演講,譴責白種人歧視黑人,說種族主義是「白人的疾病」(a disease of white people)。這句擲地有聲,義正辭嚴的話,跟他近日公諸於世的日記私密內容,成了非常殘酷的對照。上月底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愛因斯坦遊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The Far East, Palestine, and Spain,1922-1923),是首部愛因斯坦遊記英譯本,其中評論中國人的片段,跟這位天才科學家的和平大愛形象背道而馳,可謂震驚七十億人。
愛因斯坦在二十年代初,雖兩度路過中國,但逗留時間不長,對中國人僅有浮光掠影的印象。這次日記曝光,最深入民心的地圖炮,就是稱中國人「勤奮、骯髒、遲鈍」(industrious, filthy, obtuse)。愛因斯坦日記寫的是德文,我向來對翻譯有點戒心,所以嘗試翻查原文。據德媒《明鏡》(Spiegel)的〈愛因斯坦是種族主義者嗎?〉(War Einstein ein Rassist?),愛因斯坦稱中國人為「emsige, schmutzige, stumpfsinnige Menschen」,「勤奮」(emsige),「骯髒」(schmutzige)都沒問題,但「stumpfsinnige」譯作「遲鈍」,似可商榷。「遲鈍」,我們一般理解為反應緩慢,側重於智力一面,譯「obtuse」沒錯,「stumpfsinnige」也有這意思,但這個德文字還有一個更根本的意義,表示漠不關心、態度冷淡。
我不肯定德媒所引,到底是直接取自愛因斯坦日記原文,抑或二度翻譯普林斯頓的英譯本。假如愛因斯坦用的真是「stumpfsinnige」一字,我傾向相信他的原意,是說中國人麻木不仁,而非腦筋遲鈍,因為他那樣走馬看花,怎可能憑目測就洞悉到中國人的IQ呢?至於冷漠態度,則較顯而易見,正如魯迅筆下那群「看殺頭」的群眾,類近的現象比比皆是。莫說百年前中國,今天大部分中國人,包括主流香港人,不也對真正要緊的事,展露出一種精神上的麻木嗎?中國人的靈活狡黠,是世界聞名的;假如愛因斯坦真的認為中國人在智力方面「遲鈍」,那麼他的問題不在種族主義,而在觀察有誤。
以公開的日記內容來說,我不覺得愛因斯坦「侮辱」了中國人。「勤奮」、「麻木」,都是大致準確的描述,百年前如是,今天亦然;「骯髒」則未免以偏概全了,但也是他的所見所聞,如果是事實,就唯有是事實。他說「中國人吃飯時不坐在長櫈上,而是像歐洲人在森林方便時那樣蹲着」(Die Chinesen sitzen nicht auf Baenken, waehrend sie essen, sondern hocken wie Europaeer, wenn sie sich im Wald erleichtern),的確有點刻薄,但也不能否認這比喻很到肉。
當全世界為了愛因斯坦的真心話而震驚時,我更震驚的其實是:沒有人因為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揭人私隱而震驚。這個現象似乎更值一談。愛因斯坦應該從未打算公開這本日記,真心話寫在不出版的日記簿上,自然是最真心的。出版社公開日記的敏感內容,惹來一大群玻璃心中國人,一邊窺私,一邊大罵,還要「杯葛相對論」,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識?那些年,他們不也是一起追看攝影大師愛迪生的作品,然後一起追殺事件主角嗎?當然,「流出」和出版,畢竟是兩回事,但撕破愛因斯坦的「假面具」,即使我認為沒什麼大不了,更有其學術意義,此舉也毫無疑問損了他的聲譽。我很好奇,怎麼沒有「愛粉」跑出來譴責出版商?也許這就是中西之別:中國人愛看的總是八卦,而西方人有些時候還會關心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