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博物館說起 - 王偉雄

從中國的博物館說起 - 王偉雄

五月中至六月初,暑假剛開始,未到旅遊旺季,人不擠,天氣也不算熱,是往中國旅遊的好日子,內子和我到南京遊了約一星期,自由行,然後順路到周莊、西塘和烏鎮三個水鄉各遊一天,最後在上海稍留兩天便飛回美國(已是第三次到上海)。在南京,我們遊覽的大部份是博物館,包括南京博物院、中國科舉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明孝陵博物館(及其內的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和六朝博物館。這個遊法非自由行不可,因為像我們那樣愛參觀博物館的人不多,旅行社絕不會安排以參觀博物館為主的行程;幸而南京交通發達,自由行十分方便。
其實,我也是約十年前才開始喜歡參觀博物館,以前聽見「博物館」三字便怕怕。讀者也許會問:既然不喜歡參觀博物館,不去便成了,有甚麼好怕?問題是,內子和小兒都是「博物館控」,逢館必遊,逢遊必久,每入博物館,動輒半天,對於當年不愛參觀博物館的我,陪他們到博物館是苦事。十多年前我們住在維珍尼亞州,距離首都華盛頓不遠,那裏有不少優質而免費的博物館,這當然吸引到內子和小兒(當時只四歲多);有一次,我終於放棄了,駕車和他們抵達博物館後,便獨自留在附近的咖啡店看書,讓他們盡情參觀博物館,我則獨自享受讀書樂。後來,也許是因為多讀了歷史書和對物種演化的興趣大增,我變得喜歡參觀博物館了。這次南京行,在各博物館內飽覽文物,遊得很暢快;換了是十多年前,恐怕只是捨命陪內子,會悶死。
中國的博物館,尤其是位於大城市的一級博物館,水準都很高,不但展品精美,設施先進,各展覽廳的佈置都不俗。記得數年前參觀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由於事前對這博物館一無所知,也因此沒有甚麼期望,參觀時才見其宏大豐富,大有嘆為觀止之感;見到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時,可說是心靈震撼,只恨沒有充足時間,每一個展廳都仔細遊覽(如要仔細遊覽,得花兩整天)。
南京的博物館中,我最喜歡的是中國科舉博物館和六朝博物館,兩館的設計和佈置都頗見心思,賞心悅目,時有驚喜。中國科舉博物館位於地下,共三層,遊人要先從地面向下的一條通道走到最底層(通道也有可觀之處),展覽廳的次序──即科舉制度發展的歷史──是由底層開始,遊人乘電梯逐層而上,最高一層是最後的展覽廳,可以見到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等參加過末代科舉的近代名人的資料。六朝博物館由貝聿銘的兒子貝建中設計,整體十分雅致,而且很有歷史感,令人感到南朝盛事、舊跡鬱鬱蒼蒼,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此外,展覽廳在內容上的安排很有系統,遊館一遍後,對六朝歷史的認識必定加深。
中國科舉博物館和六朝博物館的題材較偏,所以遊人不及綜合性的大博物館多,但也不算少,而且遊人大多安靜參觀,更不會隨地扔垃圾。這次旅遊只有在南京博物院內見到有人喧鬧及小孩子奔跑,大概是因為那天是星期日,而且入場免費,遊人特別多(但館內仍然整潔,見不到地上有垃圾),有些只是到那裏打發時間,不是存心欣賞文物。
最後有點感慨。中國有喧鬧的廣場大媽,也有喜歡參觀博物館的人(當然,廣場大媽也有愛遊博物館的,並且懂得在館內保持安靜),有唯利是圖的黑心商人,也有投身於賺錢不多的考古或保存文物工作的人,正如六朝有很多小農,但也有《世說新語》描寫的那些高士名流;中國現在的人口差不多是十四億,十四億人不會氣質、習慣、修養、思維一式一樣,這是常識吧。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