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收視反彈,《飛虎》和《深宮計》,見番吳卓羲、黃宗澤和馬浚偉,真有「咁至係睇電視」之感,只怪近年太多未夠秤(不指年齡指實力)的廖化作先鋒,如今總算撥亂反正。
尤其馬浚偉闊別最久,威力最大,於是傳媒寫他是收視福將,甚至由多年前中過六合彩三獎四萬元說起,以示運氣好。沒問題的,人人希望幸運;但我不禁鬱悶:明明大製作,劇本嚴謹,眾演員亦交足貨,高收視是合理,你可以寫「不盡關馬浚偉事」都得,何必訴諸福將云云?相信記者並非故意,但可知形容一個人福將,同侮辱他沒太大分別?
我想說的是,這種似褒實貶的文化很普遍,也很討厭。球員走上走落踢足前中後位置幫球隊奪標,老鬼們like句:「腳風順喎。」職員捱生捱死完成大project,上司拍拍膊頭like句:「手氣好吖。」還不忘補充:「證明我冇揀錯人。」以至吾輩冷眼旁觀睇電視,唔明人家點解受歡迎,唔明何謂演技,接連古裝劇便說食正條水,久無古裝劇便說觀眾餓戲,接着隨口論定:「真係福將。」試問抹殺多少血汗?折殺多少英雄?這文化可怕在,看來厚道(讚人喎)兼且安慰到自己(潛台辭我冇佢咁死好命咋),何樂而不為?世界就此含含混混,和稀泥,叻的人得不到應得的肯定,唔夠叻的人愈發不思進取,一切歸於彩數。
馬浚偉當然不會介意,他總是笑嘻嘻。這個十五歲做推銷員出身、九三年被冠以「不是學友不是黎明」的古怪宣傳口號而樂壇受挫,轉投處境劇文員甲推倒重來的男人,什麼寵辱沒經歷過?零一年憑《勇往直前》攀上男一,我在《壹週刊》首次專訪他,便以〈沒有奇蹟〉為題,邊有咁多fluke?
今年九月馬仔到清華開學讀EMBA,是真要上堂那種;另一邊進修SCA Coffee Diploma,已考畢超過十項試,多考三項可做咖啡師,但他想攞埋trainer牌──即將開café?別傻啦,要開應該一早開,搞噱頭不用搞得咁默默咁耕耘。講多句你就明,陳豪倒不用考咖啡師。
這樣的馬浚偉怎算福將?
還有,想告知天上的林姑娘,這位朋友很夠義氣。
我和他探病重的林燕妮,馬仔邀她觀賞七月的尾場舞台劇,他台上演,我負責推輪椅陪伴。即時留位。為什麼尾場?因為激勵病者來日方長。可惜上週死訊傳來,怎麼馬仔答記者時沒提及?那是我們仨生死約定啊!冷靜下來我才明白,怕被指博宣傳。然後收到他短訊,溫提我依時到場。林姑娘會在看。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