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歷18年 屢爆延誤超支

爭議歷18年 
屢爆延誤超支

【本報訊】廣深港高鐵由規劃至通車歷時18年,由始至終都有反對與爭議聲音,其間經歷民間反高鐵風潮,其後爆出隱瞞延誤醜聞。但另一方面,政府一再調低高鐵預測回報率,由最初9%降至4%,令人擔心高鐵通車後將年年虧蝕,需由公帑補貼。
政府2009年底向立法會闖關申請撥款興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觸發民間反高鐵運動,示威者包圍立法會,撥款在建制派護航下通過。而反高鐵成為年輕一代參與社運的起點。
2013年5月《蘋果》揭發高鐵工程多處出問題,嚴重延誤及超支,但港鐵及政府均否認。到2014年4月《蘋果》再引述文件揭發高鐵工程至少延誤至2017年底完工,超支額至少148億元。高鐵醜聞終於爆煲,港鐵的內部調查及政府委任的專家小組均批評港鐵失誤,其後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及工程總監周大滄先後離職。港鐵為高鐵工程賠上企業聲譽。

政府降回報率至4%

政府一直聲稱高鐵可帶來可觀經濟效益,每年可為乘客節省3,900小時,折算為經濟價值,50年達900億元。但由於高鐵工程成本超支三成達800多億元,令效益大打折扣。
高鐵營運的內部回報率,政府在2008年曾預測為9%,2009年已修正為6%,到2015年,基於廣東省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回報率再降至4%。另外,根據香港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簽訂的備忘錄,雙方將按各自路段攤分車費收入,但廣深港高鐵全長142公里,香港段只佔26公里,若只計里數來分賬,香港將非常蝕底。民主派議員都質疑高鐵香港段通車後將年年虧蝕,需由公帑補貼。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