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決賽周已經展開,國際足協球證(裁判)導師兼足總球證經理張炎有,在賽事展開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今屆賽事主要有三條新球例,除備受關注的「視頻助理球證」(VAR)外,在場內亦可使用電子儀器,而淘汰賽開始,戰至加時可換第四名球員。
記者/攝影:曾雁平
01.僅四種情況動用VAR
張炎有表示,世界盃史上曾出現不少爭議判決,國際足協兩年前以VAR協助球證執法推行測試,而首項進行測試的國際足協大型賽事就是2016世界冠軍球會盃,他說:「其實之前不同足協已做了很多測試,收集了近1,000場數據,統計顯示每三場有一場要用VAR,平均需時是55秒,而全場決定連同VAR,大部份判決是正確,球員理論上可踢得放心點。」
張炎有認為VAR看一分鐘片段便可清晰,可節省爭議時間。國際足協列明只在四種情況才需要借助VAR,而控制室內的視頻助理球證及其副手檢視片段後,若認為球證判決正確,便不會通知場內的球證。
四種使用VAR的情況分別是入球與否、判罰12碼與否、直接紅牌,與及錯認球員。其餘情況,如未有構成入球的越位都不會使用,張說:「以上四種情況的判決若出現嚴重錯誤,VAR便會向在場的球證提出,屆時可將這些判決錯誤減到很低,統計數據指出,使用VAR後,19場比賽只出過一次的明顯犯錯。」
VAR控制室內最少有視頻助理球證與一個副手,兩人都是現役FIFA球證,另加一個負責即場影片的操作員,專責整理慢鏡,他說:「FIFA要求,使用VAR最少要有八組鏡頭,越多鏡頭及角度,自然越準確。雖然有VAR,但球證在場其實依舊要做決定,不可等上面做決定,如沒有問題便不會糾正,而球例亦已修訂,翻看影片的補時是必須補回,當球證做出按住耳機手勢及暫停手勢,即示意VAR正翻看比賽片段,如沒有問題,賽事便繼續。」
球證需要改變思維
這位前國際球證指出,使用VAR後,球證在作出決定的思維與執行上,與以往是有分別,因為以往好些情況是要快,如越位,助理球證認為越位便即時示意,賽事便停頓;但在有VAR的情況下,因賽事不可能重踢,故訓練球證時要改變,建議助理球證不要立即舉旗,等完成射門,這樣便有時間處理。
02.電子儀器方便調動
今次世盃另一項大改動是容許在場內使用電子儀器。張炎有表示,現今科技發達,使用電子儀器是大勢所趨,今次決賽周放寬使用電子通訊系統,只要是用於關乎球員福利、戰術,可在場內使用通訊器材,立即通知後備席。他說:「由於可使用電子儀器,故球員亦可佩戴符合經國際足協檢定的GPS器材收集身體數據,教練團可在後備席即時接收球員數據,得悉球員體能狀況,如疲倦便可作出調動。」
03.加時換多個減和波
淘汰賽時,每隊可以有第四個換人名額,他說:「今屆世界盃開始,到加時的時候,每隊有多個人可換,如90分鐘內只換兩個球員,加時就會可多換兩名球員,對調動上有幫助,此舉相信可提升淘汰賽的觀賞性,減少賽和互射12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