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可能比真實更真實的世界,一位西裝筆挺的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副總裁對客戶推介說:「你諗下,世界上有邊個國家,可以同時得到特朗普同金正恩嘅信任?你嘅銀放呢度,肯定最安全。」
當然,這個私人銀行副總裁,基地在新加坡。
在平衡時空,有另一個基地在香港的私人銀行副總裁說:「乜嘢亞洲瑞士咁巴閉?香港有一帶一路有大灣區有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處處,百年一遇嘅機會呀陳翁,你仲有乜考慮?」
假如你是這位陳翁,你會如何抉擇?
就像某大國際銀行的廣告主題一樣,你說香港機遇處處?我可能覺得香港活力欠奉但偏偏處處負能量。這些主觀感覺,用甚麼客觀標準去量度都是沒有意思。說到底,如何理解客觀事實,仍然是個人主觀的過程。
政治正確地說,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想法;假如我是故事中的「陳翁」,也沒有意義,因為換了你是「陳翁」,你也可能有另一種想法。
常言道「有錢佬唔行夜街」,已經有一定家底的人,求財還是其次,求穩定享清福才是最矜貴的追求。穩定,更正確點說,叫「可預見性」。可預見的進步和增長,是最好的;可預見的衰落,是最壞的。但大多數的情況,是沒有任何可預見性。所以世界各國的政客,都希望向國內外的人,用玫瑰色的筆觸描繪一幅美麗的未來願景。
專注「內交」 漸失國際聯繫
新加坡政府的形象工程,無疑做得越來越好;至少最近主辦「侵金峯會」,令我,也令不少人在心底裏反問,究竟香港是否已經失去了國際都會的地位。我甚至問:「假如同樣的事在8、90年代發生,香港扮演的角色會否有所不同?」畢竟,當年香港既是英國殖民地,歐美國家信得過。與此同時,北京政府對香港也有一定影響力,北韓要找個親近一點的地方,難道會不考慮香港嗎?
時移世易,太複雜的沙盤推演,恕我暫且不論;總之「侵金峯會」,中國沒有直接參與,日本南韓亦沒有。過去那種比電視劇感情關係更複雜的六方會談,如今簡化成美朝的雙邊關係;結果被雙方都接受的中立談判場所,叫新加坡。
我在網上見到不少評論說,香港近年對外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無錯,國防外交不屬特區政府管轄嘛。所以安倍晉三的夫人訪港,得到像渡邊太太一般的待遇。荷蘭首相訪港,也只有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接待,好讓特首專心「內交」。
請恕我思潮跳躍。不知道為何我竟然想到了台灣。在北京政府強大的力場下,台北政府漸漸失去了各種國際聯繫,甚至乎連在台灣的土壤上搞國際盛事,一樣遭到封殺。
再想遠一點,我彷彿見到一個自卑情意結發作的醋夫,見到自己的太太多講兩句菜市場的張三李四,竟然一聲不響便拿起牛肉刀……
究竟要有一副怎樣的心腸,才會將所有外面的人都視作不懷好意?血濃於水,閉門一家親?拜託,21世紀了,為何封建時代的思想仍然陰魂不散?只有一帶一路、大灣區和人民幣的香港,究竟是從晚清的洋務運動再出發,還是自主權移交後變成一國中的一城?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