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盛事】
端午將至,龍舟競渡如箭在弦,一艘又一艘龍舟勢在香港各處展開連場激戰。龍舟所載的健兒,健兒所坐的龍身,為龍身注入靈魂的龍頭,三者各有故事。
香港仔龍舟競渡勁旅「飛虎龍舟體育會」副會長鄭文達(26歲)是體育會的第三代傳人,此會在香港仔屹立三十餘年,由鄭文達祖父創辦。鄭文達說:「體育會現有近六十個會員,其中有三十多個是親戚,就是自己的叔伯兄弟。」年紀最小的現在讀小學六年級,是鄭文達的堂弟;而年紀最大的是他的堂伯,都已年屆七十。
隔晚練習全年無休 獲獎逾三百個
鄭文達小學便跟父親上龍舟感受速度,到15歲就正式受訓,「不是被迫,長時間浸淫便會上癮,愛上龍舟。」漁民過往視划龍舟為娛樂,所以沒規定漁民或後代必須懂划龍舟,「有漁民甚至不懂游泳」,娛樂以外,它更是非常神聖,「以前競賽會去廟,祈求風調雨順。」對鄭文達而言,龍舟意義更大,是維繫一家人的感覺。龍舟隊過半數是鄭姓親戚,血濃於水特別有默契,不只是划槳的合拍,就連練習也如是,他們從未試過要通知下次訓練的日子、出席亦不必點名報到,「大家心照,不用提醒,自己會主動出席訓練。」他們現在習慣隔晚練習,每次90分鐘,年中無休。三十多年來,獲獎逾300個,「全部都是自己的叔伯兄弟,划的時候,默契就特別厲害。」落槳快慢、何時發力,他們都有默契;默契得好,划槳時也不用大叫數拍子,令人拜服。
被視為體育會的第三代傳人,鄭文達笑言沒有規定要傳給哪位子孫,「視乎你有沒有心去傳承下去,很多人都有這個心。」他現時還未完全接手體育會,但已經負責統籌大小事務,長輩會否跟他有代溝,甚至有衝突?「大家都想體育會好,有共同方向,不過就要看大家怎去溝通和磨合。」他舉例說,以前漁民的划法,在現代較科學的角度看來,似乎會浪費氣力,「保持傳統的同時,亦將新的概念和思想融入,這是最困難。用心跟長輩解釋一番,他們都會明白和理解。」體育會一代一代傳到鄭文達手上,他壯志雄心地說:「我想將龍舟繼續傳承下去,將來再成熟點,有自己的孩子,我都會帶他們來玩龍舟。」
記者:李煒汯
攝影:梁志永、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