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
到澳門出席北海道二星壽司名店鮨心在新葡京的期間限定店晚餐,廚師發辦套餐全程由老闆宮川先生上陣,在前線運籌帷幄。誰都知道,吃壽司,刀功很重要,魚生的口感、狀態,就從下刀那一刻開始決定。日式廚刀用的是單面開刃,因為刃角小是以異常鋒利,令食材切割時因為速度、受力程度不同,令魚生更易於鎖住最多的水份和味道精華;而切魚生時從上到下、或是前後滑曳的用法,前者決定魚生的厚薄度,後者控制刀刃跟魚生接觸時壓力的大小,跟成品的口感、味道、色澤,全部息息相關。
這頓晚餐吃得稱心如意,鮨心的舍利(醋飯)很有性格,很霸道,但配合不同魚生的時候,所呈現的面貌婀娜多姿,叫人喝采。其中難忘的一道,魷魚壽司,細膩的刀功把纖維工整地切斷(一片魷魚,每一吋切多少刀,家家的標準都不同,龍吟派系是一吋二十七刀),調味霸道的舍利配上這魷魚竟然流露出鐵漢柔情的一面,魷魚甜美軟糯入口即化,整體輕盈柔膩,用來作為赤身漬和大Toro之間的間隔,發揮了甚佳的緩衝作用。
晚餐吃得早,午夜時分肚子又開始打鼓。幸好消夜已約了同行的媒體友人Janice,打的直奔黑沙灣的烏佬茶寮。這家凌晨一點半開門營業至清晨四五點就收工的消夜名店,賣新鮮出爐的燒臘,也賣點心,燈火通明地蒸騰着深夜的食慾。Janice在IG上自創了一個hashtag,那就是「no char siu no life」,沒叉燒不能活,那就來份例牌半肥瘦燶邊吧!叉燒很快就送上來了,拍照時就發現了,怎麼這叉燒斬得有薄有厚呀?就這點跟Janice討論起來,我說,每次到柴灣新桂香點半肥瘦燶邊,師傅都一定會自動波厚切,這應該是常識吧?因為越咬越有味,叉燒在口中噴香,油花四溢,燶邊催魂,「肉仙肉死」。如果點瘦叉,師傅會薄切,才不會咬得柴口,Janice附議。不止是新桂香,任何燒臘檔都是如此處理不同部位的切法,是一種專業。這烏佬叉燒,其實素質是不錯的,而「厚此薄彼」的對比很明顯,薄切的那幾塊吃起來,肉味、油香全部大打折扣,如同雞肋。邊吃邊想起早前的壽司晚餐,想起那些魚生,思索着刀功對於食味的影響,多在不為人所見之處,卻又如此巨大,甚至直接決定了味道的生死。
刀功,並不是雕龍雕鳳,或是不知其所以然地追求甚麼絲都要切得細如髮以取悅食客,而是對味道有終極追求,在了解不同食材特質以後,懂得以最好的方法對待食材。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斬雞的方法。引述譚國鋒師傅之前跟我說的,一般油雞檔、酒樓的斬雞方法就是在雞背開了一刀以後,再起兩隻翼置於一邊。然後,在雞全髀部份,用刀來圈一刀,然後用力一撬,整隻雞全髀就撬了起來,再斬件。這種斬法比較粗糙,因為起雞全髀的時候,雞胸、雞背肉都會連着雞髀一起被撬起來,變成部位分佈的皮肉、肉塊大小都不均勻。而家全七福的掌舵人七哥則分享過,七福的斬雞方法,是他那個年代,所有「包辦到會」所採用的手法,跟酒樓斬雞法劃出一個分水嶺。這「到會斬雞法」被他沿用至今,那就是不計斬件的話,全雞六刀:雞背下一刀,雞隻一分為二,每半邊斬掉雞翼、雞髀之後,那一塊肉已清楚可分為雞胸、雞背肉,又對半切開,接着就可以根據這些部位來分別斬件了。最後是髀和翼,將上髀和下髀分開,斬件。雞翼也如是。這種斬雞法,斬出來的雞件,每個部位分佈、大小均勻,吃起來滋味分明,賣相更是骨子。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