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已過去 - 馮睎乾

那個時代已過去 - 馮睎乾

劉以鬯先生大去,我對他的作品了解不深,不敢多說,但回想他象徵的那個時代,即副刊文藝的黃金時代,則令我唏噓不已。也許很多人沒留意,劉先生除了是著名作家,也是傑出的編輯。一九六○年他開始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文藝副刊),內容極多元化,既有嚴肅的現代主義文學,介紹西方心理小說和意識流理論,又向文筆犀利的十三妹邀稿,還有余懷(即宋淇)那些談論中國舊文學的散文(試看〈唐詩中的邊關風物〉、〈從「紅樓夢」看賈芸〉這類題目,已可想像文學氣息之濃)。今天的報紙副刊,當然可以照辦煮碗,但恐怕會被很多讀者厭棄,甚至於斥為「離地」。除了政治力量,壓抑言論或思想自由的,還有兩個字:市場。
談起劉以鬯,很多人立即想到周慕雲,但我第一時間憶起的,反而是蘇麗珍搖曳生姿下樓去買的雲吞麵。多年前看過一則訪問,劉以鬯回憶:那是三毫子一碗雲吞麵的時代,寫一篇大約千字的稿,夠他吃三十碗雲吞麵,六七十年代他一度為十三間報館寫稿,日寫過萬字,月入數千。「月入數千」到底是什麼概念呢?今天一碗雲吞麵,廿元至四十元不等,取中位數,當三十元吧,三十碗雲吞麵即九百元,千字九百,以今天標準來看,不算多,但也肯定不是最少,可稱合理。只算他一日寫十篇稿,即日薪九千,寫足三十日,月薪已達廿七萬!應該超過今天很多專業人士,也比某些CEO更高。單憑專欄寫作而有這樣的進帳,現在簡直不可思議。你若懷疑雲吞麵價格不能作準,不妨參考樓價。上網翻查當年樓盤廣告,一九七五年觀塘洋樓,一單位只售二萬餘元,劉以鬯不必不喝不吃,一年收入已綽綽有餘。
不論是指文化抑或樓價,劉以鬯的金句皆用得其所:「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