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某國際學校,忽然硬性規定明年只能用簡體字教中文,入學時說好的選擇權沒收了,校方的理由很霸氣,大意是為2047之後香港的情況做好預備。
厲害了,這麼高瞻遠矚,29年後香港如何、大陸如何尚在未知數,誰的眼光看得到那麼長遠,預知香港全面使用簡體繁體?為什麼是2047?既然報讀時的教學標準都可以說改就改,還拿鄧小平說過的五十年不變當認真,這理由兒戲得頂癮,倒不如乾脆說,現在識簡體字,畢業後即時可通行大灣區大北京大上海不止,在香港也能跟南來的權貴老闆溝通無礙,多威武。
但香港有朝一日仍然使用繁體字的話,書籍印刷電視字幕港台網絡用繁體,這批國際學校畢業生怎麼辦?只能上簡體字網站去?一向覺得懂繁體字,簡體字不用學,多看幾次就自動明白,若二選一,當然學繁捨簡,一舉兩得。
只懂簡,一見繁體即如文盲,那就跟國學脫節了,不是要搞好國民教育,認識我中國文化輝煌嗎?家中若掛有一幅文徵明的書法,以驕鄉里,自己卻也半懂不懂,就富而不貴了。
寫到這裏,應該要正名:不是繁體,是正體字。香港識時務者以為會用簡體字,推行簡教中就離強國高人更近,殊不知強國真正高水平者,不知幾心儀正體字。在他們心中,正體字才是中國自古以來承傳文化的載體,簡體字為當年方便文盲識字而草率制定,對生於「文字大革命」前的一代,又或者文化暴發戶來說,正體字才是高端文化的表現,你要他們買一幅書法,把「塵世」寫成「尘世」,他們才不依呢。
內地出版很多文言典籍線裝書,即使不是複印本,重新打字也是用回正體字,然後再另附一冊簡體字對照說明。如果懂得簡體字就通行無阻,幹嘛要那麼麻煩?無他,不通正體,你問問內地讀書人,看論語老子資治通鑑多頭痛,簡體字正文下面用正體註釋密密麻麻,多麻煩。
十幾年前跟蘇州電台的人到蘇州博物館一行,看着當時的文徵明書畫展,蘇州電台的人忽然感嘆,你來到蘇州火車站時,看到那個「苏」字了吧,如果寫成正體「蘇」,蘇州兩個字比例就更均勻,更好看了。簡體「苏」字雖然也有行書的筆法味道,我相信是他們那一代對正體字的感情使然,心底裏巴不得有恢復正體字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