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曹仁超說過:「唔好俾500呎綁住青春。」今時今日年輕人應該追求青春,還是置業為上,實在值得深思,但站在這個世界級難題面前,最重要還是保持頭腦清晰,勿被政府、發展商、環保團體誤導。
要在香港買樓,形容為「世界級」實不為過,香港已經連續第8年被美國規劃咨詢公司Demographia評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香港的房價中值現在是居民收入中值的19.4倍,遠遠拋離其他國際大都會。
先講政府沒有告訴公眾的事,特首林鄭月娥上台後,雖然她拋出「土地大辯論」這個為期5個月、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的公眾諮詢,美其名要解決房屋問題,但實質卻是個偽命題,解決不了樓市燃眉之急,因為香港迫切需要的是房屋政策,激辯當中的土地政策恐怕只屬一隻「電兔」。
對於政府的諮詢,本欄十分認同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的立場,之前一份《新界棕土發展潛力報告》就提到,「土供組故意貶低棕土的發展潛力,引導市民認同其社會、環境和財政成本極高的土地選項如填海、開發緣化帶等等」。
說穿了,新界佬利益所在,可能成本不及填海划算。各位之前又有否留意到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早前打開口牌,向政府收地叫價每呎1,000元,且要事後要與土地業權人「分享三成」?
除了土地政策,有人說,政府也有關注房屋政策,近日不就醞釀拋出一手樓「空置稅」,打擊已落成樓宇但仍未售出單位嗎?可惜這又是一個偽命題,地產建設商會執行主席、敢言的「堅叔」梁志堅接受專訪時也坦言,有關做法會令發展商將有關成本,轉嫁予市民,提高單位售價,繼續谷高樓市。
至於2010年起實施樓市辣招,至少鎖定新買家首3年時間,就直接減少香港樓市的流動性,其實只會令貨源進一步減少、樓價也自然因而繼續上揚。
由曾蔭權到梁振英,再到林鄭任期內的房屋政策,基本上,是維持不變,當中政策其實只是小修小改大幫忙,根本沒有大作用,實屬公關伎倆。記住,絕大部份的政府,都不會希望樓價下跌,最多只會希望樓價維持穩定,不再上升而已。因為樓價跌,既得建制利益者便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十一少
http://fb.com/11m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