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抗疫要打疫苗、戴口罩可防止呼吸道疾病、充足睡眠對學習有幫助等知識,但這些常識並非憑空而來,究竟我們最初怎樣分辨到它們是否正確?是由權威科學家說了算嗎?當然不是,澳洲政客及經濟學家Andrew Leigh在新作《Randomistas:How Radical Researchers Changed Our World》指出,這都是多年來隨機對照實驗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累積而來的成果。
隨機對照測試防壞血病
航海時代悲劇就是最佳例證。英國皇家海軍將領George Anson在 1740年率領1,854人出海征戰西班牙的巴拿馬和秘魯殖民地。4年戰役後,大多水手不是死於戰爭,而是敗血病,只有188人能回歸故鄉。其他艦隊水手也無一倖免,各國醫生各出奇謀,嘗試以酒、薑、鹽等「藥物」醫治病症。藥石亂投的情況下,根本難以確認哪一種方法有效。最終航海時代前後就有200萬人因敗血病而死。
現時不會再有人在出海時因壞血病死亡。這不是有神醫點路,而是多得英軍隨船手術醫生James Lind。他在1747年設計的實驗小心檢查藥物有效性。他隨機將水手分作6組服用不同食物,發現食橙和檸檬一組效果最佳,壞血病病人可在一星期內重返崗位。
當時當然未知原因,但後來就發現與維他命C有關。這種測試方法亦成為日後研究方法之一「隨機對照測試(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雛型。相比起其他醫生,Lind不憑直觀、感情審視事物是否有效,而是設計實驗檢測效用,結果令英國雄霸世界多年。
不只是醫生救急扶危,或者是硬科學才會用到隨機對照實驗研究,其他學科一樣可以用來了解世界。透過隨機實驗,心理學研究可解開人性和行為的秘密,教育學者找出最有效、最能鼓勵學童學習的教學方法。
隨機對照實驗也不再是學院研究專利,日常生活中Netflix和Google的網路科技公司也可隨機測試用戶喜好。最重要是,政府也能運用隨機測試,嘗試制訂有效政策改善民生。美國政府曾在 1960年展開15年隨機研究,了解補助津貼怎樣影響工作時數。研究結果亦幫助政府制訂更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幫助滅貧。儘管Leigh相信科學,但也絕不是盲信徒。他多次提醒,若研究方式不可靠,結果也毫無說服力。
書中不難找到Leigh對社會期盼——面對重要抉擇更應以科學方法解決。他希望科學方法可套用於更多範疇之上。可惜,現時不少政府、另類療法「專家」,甚至社會科學人雖明知科學方法能有效和客觀地找出答案,但仍對隨機檢證研究發現視若無睹,甚至嗤之以鼻,只相信直覺或固有意識形態。
當年的水手要足足等到1790年,才獲英國海軍在餐單中引入橙和檸檬。今天的民眾又要等多久,政府才會主動根據科學研究改善政策?此情況下,可以大膽說一句:沒有科學,是真的會死人的。
何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