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898年6月9日滿清政府與英國在北京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借予英國99年。有研究相關歷史的學者指出,這條約不但促成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更令香港獲得新界大片土地,奠定香港過百年以至未來發展的基石。
《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主編、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指出,1898年3月法國強迫滿清租出廣東西部的廣州灣,英國以平衡勢力及防衞為由,於1898年6月9日強迫滿清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予英國99年,於同年7月1日起生效,至1997年6月30日為止。
不過,英國因缺乏接管準備,並無如期於7月1日接管租借地,改委派時任港英政府輔政司兼華民政務司駱克實地調查新界區,駱克經一個月調查後,完成《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建議將香港界址(即沙頭角海至深圳灣之間最短距離的一條直線)擴展至大鵬灣,沿深圳河北岸下至深圳灣界線之南,將香港土地進一步擴大,獲英國政府接納。
條約引發香港前途談判
劉智鵬指出,英國藉該條約將香港面積擴展超過10倍,增加緩衝區,提升早年英國在香港的防衞力。至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內地難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增,七十年代港英政府開始於新九龍及新界土地發展衞星城市,疏導市區人口,「(前港督)麥理浩有10年建屋計劃,最容易搵土地建公屋嘅就係新界,荃灣、沙田、屯門等陸續嚟」。
他形容,條約除引發中英談判香港1997年前途問題,改變香港命運外,亦奠定香港過百年以至未來發展的基石,「香港因為有咁大塊嘅土地,先至有充裕嘅人口、經濟以至基建嘅發展而興旺,現時特區政府都係喺新界搵地建屋,如果只係得界限街以南同港島,香港死咗好耐,冇咗香港」。他亦指出,香港未來發展需依靠新界,「香港、九龍已經飽和,成個香港城市發展重點放喺新界」。
■記者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