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政府與少數民族長年內戰,距緬甸僅一河之隔的泰北美索(Mae Sot),成為難民逃避戰火的唯一出路,但自由代價卻是無止境的貧窮。海量的緬甸難民居住在美索的難民營內,僅依靠國際人道組織救援。30歲的英國人Steve Gomersall,10年前起在當地義教,助難民脫貧,後來索性移居當地。他直言無計劃返英國,寧捨高床軟枕留在異鄉,只因從孩童身上找到家的感覺。
因氣候炎熱,緬甸無論男女都不穿褲子愛穿裙,訪問當日,Steve笑言好不容易,才找出唯一一條牛仔褲穿上。Steve移居美索已有10年,緬甸難民為逃戰火有家歸不得,而他想逃離的卻是遠在英國的家。父親長期酗酒、母親多次自殺,Steve說在17歲那年已離家獨居。21歲讀大學時,參加了義工團首赴泰緬邊境,被當地純樸的人情、緊密社區聯繫所吸引,毅然決定留下,放棄繼續完成大學學位。
「那一次經歷改變了我一生」,Steve說至今仍記得義教之初,一個小女孩拿著餐盤走到他面前,遞上只有手掌大小份量的米飯和雞肉,「她說想分一半給我一起吃」。他說當地難民雖然資源短缺,卻更願意與人共享,人們守望相助的情誼,令社區關系親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
緬甸難民身份未得到泰國政府認可,孩童要接受教育必須自費,惟私校學費昂貴,不少難民為養家,要求子女讀至小學4年級便輟學到曼谷做黑工。Steve義教的學校坐落於難民營外,每年學費只收港幣60元,包學費、住宿、伙食和書簿費,「不想孩童因無錢而不讀書」,他與學生同住一屋簷下,如同家人般相處。
Steve說今年共收了45個學生,有如家長望子成龍,他最希望把學生送上大學,課程大綱跟隨美國教育制度,學生應考「美國高中同等學歷文憑」(GED),以銜接國際大學資歷。他說希望教導學生放眼世界,學生雖是緬甸人,但念的卻是美國歷史,去年已有5名學生考進大學。他說當地電力供應不穩,每日都會停電4次,學生常以蠟燭挑燈夜讀,但困境無礙學習決心,「當你見到學生每晚拿著字典背誦,只為學習更多英文生字,作為老師自然不忍離他們而去」。
曾到美索義教的港大畢業生Edward今年成立慈善團體「Connecting Myanmar」,為緬甸難民籌學費,捐款用於學校日常運作和資助學生到海外升讀大學,每年需約25萬港元,現時仍欠3成捐款,希望港人能支持落後地區教育工作,詳情可見網址 https://connectingmyanmar.org/ 。
記者 梁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