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科技可拉近彼此距離,同時亦製造人與人之間的孤單,成為「孤獨精」小心患上「孤獨症」,對健康的危害隨時可與吸煙、肥胖匹敵。美國一項調查發現,雖然社交媒體發達,但近半受訪者卻感到孤單或被冷落,其中「Z世代」最感孤單,而43%人覺得與人疏離。曾有研究指出孤單帶來的健康危害可以等同每日吸15支香煙,甚至比癡肥更危險。本港精神科醫生建議要多與朋友互動,多見面傾偈,或去唱K、打波、參與行山等集體活動,加強情緒支援,趕走孤單感覺。
記者:梁麗兒
調查由美國一間醫療保險公司進行,訪問當地2萬名18歲或以上人士,了解受訪者的孤單感與疏離感,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結果發現約46%人表示有時候或經常感到孤單,其中18至22歲的Z世代人為最感孤單的年齡群,他們覺得自己的健康比年長人士差。
至於與他人關係,有43%人分別認為與他人關係沒有意義(not meaningful),甚至與人疏離,有18%人覺得無人可傾談,27%人認為無人明白自己。另外,願意與別人面對面溝通的人,孤單感相對較低,也覺得自己較健康。擁有適當睡眠、運動及與家人相處時間多的人,孤單感也較低。
分析形容孤單與疏離感的問題已到達傳染病級別,認為社交媒體是其中一個令年輕人感到孤單的原因,需要關注。專家又引述以往用吸煙作比較的研究數據,指孤單帶來的健康危害可以等同每日吸15支煙,損害更堪比癡肥。
本港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孤單原來可令人百病叢生,以人生中的離婚、喪偶等重大事故為例,因為生活累積的不開心及壓力,可以令人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飆升,導致抵抗力下降,可增加患上抑鬱症,甚至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或中風、癌症的風險。
擁抱比派like更能安撫情緒
傅形容現今社會的溝通模式屬「零食式社交」(Social Snacking),「一瞓醒或瞓唔着,或搭車覺得悶,就掃吓facebook,睇人哋有乜嘢update,去填補孤單感,但呢種溝通模式好單向,有時只係表達自己意見,有時係報喜不報憂,同人冇雙向交流,好似零食咁冇營養、只為滿足口慾去食」。他指,在社交平台「派like」、說句「加油」,就如應酬一樣氾濫,未必出自真心,也比不上與朋友親自見面傾談,抒發情感,送上擁抱等支持,更能帶來情緒上的支援。
都市人要減少孤單感覺,傅建議要放下手機,遠離電子產品,多找朋友見面傾偈、食飯,參與集體活動,例如一起行山、打波,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另外,可與朋友一起上興趣班,學習新事物,課後共同分享當中樂趣和困難。與家人吃飯時最好一齊收起手機,大家多溝通,可增進感情,減少孤單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