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本報訊】爆發於1950年的韓戰(中國稱為抗美援朝戰爭),是二戰結束後首場大型戰爭,始因共產北韓要統一半島,向民主陣營的南韓進攻,初時幾近大勝;但聯合國安理會即通過決議譴責北韓侵略,同時決定「採取緊急軍事措施,以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
在聯合國授權下,以美國為首,英、法等10多個國家派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登陸半島,擊退北韓南侵,還一路窮追北上逼近中國邊境。中共視之為西方欲武力顛覆其剛成立不久的政權,於是在共產蘇聯支持下,於1950年10月派軍隊,與北韓軍隊共同抗擊聯合國軍。中共軍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在司令員彭德懷率領下赴北韓作戰,對內宣傳是「抗美援朝,保家衞國」,先後130多萬軍人赴朝,其中14.8萬(美方統計是40萬)陣亡;包括中共領袖毛澤東的大兒子毛岸英在志願軍總部做參謀,在美軍空襲中炸死。雙方陣亡軍人總計過百萬。
南韓總統沒簽停戰協定
中共介入韓戰前後打了兩年9個月,裝備劣勢的中國志願軍以人肉戰術惡戰聯合國軍,戰情陷膠着。經數百次談判,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在三八線的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停戰協定的是聯合國軍代表、美國陸軍中將哈里森,與代表朝鮮人民軍的南日大將,在板門店簽署協定,然後協定再分送給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上將,以及朝鮮人民軍元帥金日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簽字。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離北韓回國。南韓未有參與簽署,是因時任總統李承晚不滿美沒助南韓擴大對朝鮮半島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