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食經】
炎炎夏日,街上行人無不汗流浹背,如果汗出而又未能及時清洗乾淨,汗管堵塞後,汗液不能順利排出體外,則容易形成汗疹。
汗疹,又名熱痱、熱疹、痱瘡,表現為細小的紅疹或水泡,分佈在胸前、背脊、額頭,以及身體皮膚皺摺部位,例如膝蓋後、手肘內等地方。正因如此,汗疹尤其多見於汗出頻頻的成人及小孩, 以及長期卧床的病人。
於中醫而言,汗疹的成因不外乎汗出不暢。《聖濟總錄》裏提到:「痱瘡,蓋熱盛汗出,陽氣發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則熱氣內鬱於皮腠之間,輕則為痱,重則為痤也。」中醫認為在盛夏時節,暑熱之邪容易夾集濕邪蘊結肌膚,假若毛竅鬱塞,便會發為痱皰。香港高樓密集,屏風效應導致街道悶熱,行人於街上鬱蒸過後,於大汗淋漓之際,旋即走進寒風刺骨的商場裏,或立馬呷一口冰涼的飲料解暑,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容易為身體構成冷熱溫差,讓熱氣鬱積於皮腠之間,因而致病。
坊間流傳的汗疹外治法,不外乎綠豆水敷治,或者使用含金銀花、野菊花等成份的中成藥,這些中藥主要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現代研究亦已證明金銀花有殺菌及消炎解毒作用,故對汗疹有一定治療效果。筆者曾遇見一個案,患者道聽途說,誤以為綠豆沙有對汗疹有治療作用,一口氣猛吃了三碗,結果令中焦積滯,皮疹發得更厲害。讀者需注意,汗疹是以腠理疏鬆、中焦濕氣凝滯為發病基礎,服用糖水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容易加重脾胃負擔,令皮疹加劇,故內服中藥,改善體質,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如果大家對於汗疹的治療有任何疑問,建議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撰文:陳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