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旺角行人專用區。在保皇黨於區議會強行殺街後一星期,一眾本地街頭表演者迅速聯合起來,在遠離民居的西洋菜南街末端發起一個小型社區實驗。首先,我們禁止街頭表演者使用發電機或大型音響設備,對比同區高達100分貝歌唱表演,實驗地點的表演聲量驟降至80-82分貝,和旺角區的環境聲量78分貝非常接近;其次,我們在街道上規劃出兩個10x4m的表演區,並以緩衝區分隔兩個表演區,當日現場長時間有約50人圍觀,仍可保持道路暢通無阻。
一場簡單的社區實驗,籌備時間不足一星期,就已經讓十多個街頭表演單位同意合作,初步解決旺角行人專用區最主要的兩個問題:噪音和阻街。實在令人難以理解管理行人專用區的運輸署、食環署、負責文化事務的民政事務局,以及把持區議會多年的保皇黨區議員,為何在過去18年無所事事,只懂苛責行人專用區情況惡劣,卻從未負起立法監管的責任。
而無稽的是民建聯和經民聯以為提出「永久殺街」就好像一了百了,噪音和阻街便會不復存在。可惜殺街令推出後,包括大媽歌舞團在內的表演者已即時想出對策,揚言將會轉戰其他地區表演,輕鬆智破了其「殺街妙計」。
良好規管可達三贏
政府和保皇黨原以為「斬腳趾可以避沙蟲」,但不理解一日不做好規管,噪音和阻街問題只會如傳染病般繼續到處蔓延。單純的殺街,只不過將街頭表演者推到另一個地區。莫非連大媽都想得出的道理保皇黨都不明白?還是為了2019區議會的選票着想,只願意用最粗暴的方法解決問題?
另一個可能或許是政府和民建聯等保皇黨太熟悉國情,誤以為街頭表演(Busking)只有大媽舞和歌唱團,所以必須趕盡殺絕?但事實上,社區實驗當日的街頭表演就有花式足球、機械舞、雜技、雙人花式跳繩等等,其中不少都是得獎選手、甚至世界賽冠軍,不但表演水平極高且不會發出噪音。
而參考台北對街頭藝人分類,更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創意工藝等不同範疇,表演類型百花齊放。只要政府根據表演性質以及按街道上民居及商業的分佈,將行人專用區劃分為動態表演區及音樂表演區,同時為表演音量設上限,就可既避免滋擾居民,又不會扼殺街頭藝術。另外,政府亦可參考英國倫敦的Busk in London工作小組,該小組專門處理街頭藝人事務並吸納地區持份者的意見,由此設計和管理表演區,平衡各方需求,而牛津街行人專用區就是最優秀的例子。
我們同意在未有措施完善規管街頭表演前,暫停開放旺角行人專用區,但長遠而言,政府應把握是次機遇,全面檢討行人專用區及街頭表演的未來發展方向,爭取居民、表演者及市民三贏局面。說到底,香港人是討厭行人專用區,還是討厭亂雜無章的行人專用區?這個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譚文豪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余德寶
油尖旺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