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辯論終將撕裂香港(利世民) - 利世民

土地辯論終將撕裂香港(利世民) - 利世民

《華爾街日報》專題報道指,過去幾年豪宅項目紛紛進佔美國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令所謂的舊區變得「士紳化」(Gentrification)。
嗯。請大家先不要先入為主,以為唐人街的豪宅項目湧現,必然是因為大陸資金追捧。話說曾幾何時,各大城市的唐人街,雖然位於城市核心,但都是老化得最嚴重的地區。但偏偏這些位置優越的地區,城市規劃和租務管制往往也是最嚴苛,地皮價值出現大折讓,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雖然聯儲局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但是各地方政府也得自求多福,其中兩個增加收入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透過增加土地收入,同時吸納高收入人口。昨天見報大教授張五常的鴻文〈人才政策的經濟觀〉提到:「值錢的知識的價值,累積下來,沒有物主收錢的那大部份,都跑到土地那邊去了。」講的雖然是另一個時空的現象,但異曲同工;用上大教授的修辭,那可算是放諸四海皆準。
雖然外國地方政府不似香港,可以直接從高地價政策中得益,但是土地和房產的物業稅,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稅項,而且能夠負擔得起高房價,肯定是高收入的「高端人口」。所謂的士紳化現象,說穿了其實就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低端人口」被遷出,城市的經濟活動也向中產品味發展。
傳統左翼批判士紳化,認為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異化,過程也剝奪了基層的權利和需要。當然,這樣說是有點過份簡化,但城市空間使用既然涉及階級矛盾,難免會引起意識形態之爭。
香港城市規劃,大多數都是由上而下的同一套規範,變化不大;而且自上世紀6、70年代發展的新市鎮,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以公營房屋為主軸,所以除了少數地區如灣仔、油尖旺之類,在都市更新(Urban Rejuvenation)的過程,所謂的士紳化並不如外國般明顯,也沒有引起太激烈的階級衝突。

覓地莫忘都市更新

話雖如此,任何的都市更新過程,或多或少都會涉及階級矛盾,這是為何由過去土地發展的項目,又或者後來的市建局,甚至領展般的非住宅都市更新項目,都引起了意識形態的衝突。我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原因,所謂的土地大辯論眾多選項,竟然沒有都市更新的選項。事實上,以香港的客體情況來看,研究如何提高舊區的土地使用效率,乃最理性的選項之一。不要忘記,城市規劃要用三維的角度來看,除了土地面積,地積比率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雖然政府和土地大辯論的主事人有言在先,無論最終結果為何,都必然是困難的抉擇,但他們有沒有思考過,意識形態上分歧最終一定難以得到共識。從反對大辯論的一方處處針對私人會所用地和新界人特權,也足見當中的政治意味。說到底,反對土地大辯論的各選項,背後都是認為香港進一步發展,都會導致大規模的士紳化,「低端人口」最終還是會被取替。
一方從政治和意識形態看問題,另一方着眼政策選項和功利主義,風馬牛不相及;我不是要潑冷水,但我相信辯論最終若非不了了之,就是政府霸王硬上弓。最終,香港的撕裂和矛盾也只會更嚴重。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