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吹起一股「大灣熱」,無獨有偶,浙江省政府上周亦公佈了浙江大灣區建設戰略,計劃以杭州灣為中心,將杭州、紹興、寧波等多座灣畔城市連結成「世界級大灣區」,更號稱要成為「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大有不讓廣東專美之勢。浙江衞視隨即在新聞節目介紹有關規劃,在該省地圖上標示出重點建設的「一港、兩極、三廊、四區」和「一環、一帶、一通道」,林林總總黨八股式的規劃詞彙,教人看得眼花撩亂。究其始作俑者,原來正是提倡一帶一路、力推粵港澳灣區的習近平,2003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15年過去,習大大的「杭州灣夢」正式上馬。
習近平與不少中共官員一樣有「規劃癮」,總認為地方發展只是《模擬城市》真人版,在地圖上劃幾劃,蓋了的公路、機場自然就有人用,劃好的工商業區自然就貨如輪轉。可惜現實世界非電腦遊戲,真實的市民也不像虛擬市民般好唬嚨。不管你認同的是大市場還是大政府,發展經濟少不免要受基本的需求左右,漠視這一點,做再多也只是浪費資源。
漠視需求 大興大白象
以習總力倡的一帶一路為例,在他眼中,只要在沿線國家改善基建,規劃各種產業園,就可以「創造需求」、吸引企業投資當地。因此,他讓國企大舉投資,修橋築路蓋機場;結果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在沒有大需求的情況下蓋了一個又一個大白象,經濟未發展起來,倒先讓參與國債台高築,連帶國企付出去的投資或借款也不知道找誰買單,在一堆糊塗賬下給唬嚨過去了。斯里蘭卡美輪美奐的漢班托塔國際機場即是經典例子,這個由中國援建、比一帶一路概念更早、在2013年就啟用的可供A380客機起降的大機場,座落在窮鄉僻壤的漢班托塔,至今每天乘客量只有百餘人,半架A380也坐不到。
反觀習總所仰慕的古絲路,卻非由漢朝或是波斯帝國在地圖上劃出來。絲路的出現,實是民間需求驅使。早於先秦,中原便有與西域通商。歐亞各國對中原絲綢等商品趨之若鶩,中原人對西域奇珍也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利益,交易互惠,絲路就是在民間商人逐利謀生的情況下誕生。及後張騫使西域,實非漢政府「規劃」開拓絲路,而是要保障漢政府在早已存在的絲路上的商貿利益。漢武帝派兵北擊匈奴、拱衞河西,在安全得到保證下,絲路商旅自然更絡繹不絕,但主導的依然是最基本的市場需求,漢政府派兵,只算是為商旅提供安全的政策支援。假如沒有基本需求,漢政府派再多的張騫、再多的兵馬也開不了這條絲路。
一帶一路如是,兩個大灣區、高鐵大躍進也如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共官員以為政府規劃無所不能,在漠視基本需求的情況下蓋了一個又一個大白象,一個又一個高鐵新鬼城。香港自詡商業大都會,凡事看需求做人,如今要學中共這一套「劃地圖經濟學」嗎?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