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來電,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她說:「香港的媒體,包括你們這些專欄作家,總是一窩蜂繞着某個熱門話題轉,兩三天後,便彷彿什麼都沒發生,繼續若無其事寫其他東西。你不覺得香港像一個大型卡拉OK場嗎?唱完這支歌,立即唱另一支歌,一切都在歌聲中消散。」說得對,但也無可奈何。
心水清的讀者也許記得我寫過「公審第二定律」:F=I/N,針對某人某事的批評,每一回的力度必隨批評的次數遞減(I是首次批評的力度,N是批評的總次數)。除非每一次都有新觀點、新內容,否則同一件事被罵上千百遍後,大家就會完全麻木。律政司僭建醜聞、議員的山寨學歷、律師的執葉資格……走馬燈一樣的事件,現在還值得一提嗎?咬住唔放,圍觀的群眾終究也會厭倦,然後打個呵欠,和平散去。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狀況,更可能是現代社會的普世兩難──不做朝秦暮楚的卡拉OK,就變成永劫回歸的跳線唱片,兩者都看不見出路,不妨稱之為「卡拉OK困局」。
有人說六四近年備受冷落,是因為「本土派」興起,不敢苟同。對世事的理解,與其從政治角度看,我寧願用人性的角度,因為政治歸根究底也是人性。遺忘,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模式。我們對待一切事情的態度,就像安東尼奧尼電影《迷情》(L'Avventura)的男主角一樣。電影開始時,他竭力尋找荒島上失蹤的女友安娜,以為這是故事主線?錯了,劇情發展下去,他很快搭上女友的閨蜜,沉醉在新的戀愛之中,兩三天前尋找女友那份焦灼的心情,早已蕩然無存。然後,安娜再沒出現,也沒有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