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上周二開始對公眾開放,同事戰戰兢兢,人多了擔心;人少了也擔心;陽光普照,天氣熱得不行擔心;過幾天要下雨了,也擔心。
要準確拿捏把握其中平衡,需要時間,也需要好的心態。從今開始大館一年365天對公眾開放,運營也要有不斷改進的胸襟和覺悟,這不會是靜態的平衡,而是永遠在和市民大眾互動中摸索的平衡。
筆者不是保育工程師或者專家,在4年負責大館項目感受最深的就是保育活化過程中的「平衡」。域多利監獄的D倉是建築群其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以前像星星呈放射性佈局,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空襲毀壞,重建成今天我們看到的長條四方形。馬會2011年接手進場,這是其中一座最令人頭痛的老建築,結構較弱,復修過程浩大。
當時的選擇可以是把外牆復修粉飾,將來公眾「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工程挑戰和成本上相對容易。也可以排除萬難,鞏固結構,活化老建築,我們咬咬牙,決定擇善固執。第一個設計方案是在今天大家看到的幾道拱門中間撐上鋼條,把結構加固。當然,這會令進出不方便,影響建築物的可用性,而且「頂心杉」很難看。
保育工程師遍尋世界案例,尋找可行方案,同時結構工程師敲破腦袋,想像創意解決方案。這中間,每個方案都要有成本、現代建築條例、古物古蹟辦事處意見等等考量。最後,大家今天看到得,是用鋼板做成拱門,支撐建築。拱門鋼板當然比一根鋼條支撐昂貴,但是門可以用了,D倉地面一層將來會是社會企業咖啡廳,而且整體看上去和老建築非常融合,既滿足實際需求,也兼顧感官。大家不知道的只是每一道門、每一條樓梯、每一個窗花,每一磚一瓦背後所花的精神、投入、時間。
大館是百多年來香港歷史文化的瑰寶,我們謙卑地尊重此地,克盡職守,希望以最好狀態還原歷史。開放至今,同事間最大的感觸是:「來參觀、來參與表演節目的市民都很快樂」!能有機會在這個劃時代的項目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深感榮幸。
《論語-侍坐》孔子問門人的志向,(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不在權位、影響力,而是在春天和朋友家人享受自然,盡興而歸,孔夫子對這份怡然自得的境界大為讚嘆。
「大館」的保育活化不是為了將時間停頓,在中環保留一座只可遠觀、嚴肅的博物館,而是讓市民可以享受一個饒有歷史感的公共空間,怡然自得、盡興而歸。
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