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屠殺二十九周年,大陸又見中共緹騎四出,東堵西截,唯恐有人悼念,重提舊事。香港所謂本土派如黃毓民,如陳雲,如專上學生聯會,也都和中共同心,抵制維園六四悼念會之餘,還痛斥主辦者「行禮如儀」,「宣揚大中華思想」,「利用六四爭取政治本錢」等等。他們宣佈「不贊成建設民主中國」,本土派政論家李怡更說「中國人是要管的,香港人則不用」。
大陸不少強國人顯然也是本土派。有英國人羅翰(Paul Farrell)者,愛台灣自由民主,去年在額頭湼上「台灣」兩字,最近遊柬埔寨,竟然因此被十多名強國人毆打,直打到他說「台灣是中國一省」,才放他離去。那些強國人無疑「不贊成建設民主台灣」,更認為「台灣人是要管的」。總之,大陸人不要台灣、香港有民主,台灣人不要大陸、香港有民主,香港人不要大陸、台灣有民主,那就是「本土主義」,無一土得利而已。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毛澤東在莫斯科致詞說:「消滅敵人,好比吃飯,要一口一口吃,不能把一桌子酒席一口全吞下去,要逐個解決,軍事上叫做各個擊破。」香港、台灣、大陸小民互不支持,最合中共心意。二零一六年六月四日,香港本土派祖師黃毓民呼籲抵制維園悼念會,同時發表建港大計,說要全民制憲,說憲法被拒就革命等等。專上學生聯會今天仍拾其「抵制維園悼念」涕唾,只是甚麼制憲,甚麼革命,始終蹤影不見。我們只見黃毓民之流華屋金車。
當然,本土派「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主張,聽來簡單易行,頗能煽動人心。據香港大學今年六四之前調查,香港人認為「沒有責任促進中國民主」者,有百分之三十一,是一九九三年有調查以來最高比率。本土派要和大陸民主運動「切割」,於是香港民主燭光更弱,中共則更加振振有詞,以「不容港獨」為名,杜絕香港民主。這就是本土派對香港的貢獻。
唐朝安史作亂,河南節度副使張巡扼守睢陽將近一年,以幾千將士屢破十多萬賊眾,只是城中缺糧,疲兵多餓死。當時河南都知兵馬使許叔冀守譙郡,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守臨淮,與睢陽相去不遠,本來「皮毛相依,理須援助」,卻由於各懷私心,「兩相觀望,坐視危亡」,結果睢陽一城將士成仁,「河南郡邑為墟」(《舊唐書》卷一八七、《資治通鑑》卷二一九)。許叔冀、賀蘭進明之與張巡「割切」,實可作香港本土派模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本土主義盛行,總統羅斯福宣佈「中立」,國民贊成與英、法並肩作戰者,只有百分之二十。這本土主義換來的是珍珠港事件。
香港人不與大陸、台灣有心人並肩抵抗中共獨裁,結果將是獨善其身,還是給中共一口一口吃掉,歷史寫得很清楚,偏偏有些人只求大家都視而不見。
古德明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