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香港老本快食完〉總結了令香港競爭力不斷下降的原因: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導致不積極扶持發展新高增值產業,以及長期食金融及地產業老本。
香港實行最低工資,加上其天價租金,令企業營商成本大幅上升,引致企業服務價格及工資都高於世界各地,削弱了社會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企業國際競爭力下降,人力及非人力成本會更緊張,員工工時拉長以拉近與服務及產品成本的距離。香港競爭力被削弱已經衍生了不少社會問題,例如港人平均工時是全球最長,每星期達50小時,當中更有38萬港人的工時每星期超過60小時,比第二名的印度孟買長40%(每星期43小時)。這個全球第一值得我們驕傲自豪嗎?
香港的大學生以往被視為天之驕子,但諷刺的是時至今日,連清潔洗碗的姐姐及保安員的工資都比不少天之驕子高。最低工資的確保障了部份低收人人士,但這現象亦反映出香港缺乏高增值產業給予大學生發揮的機會。
香港政府政策上已經開始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產業,本年度預算案預留投入500億元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及盡快讓落馬洲河套區創科園投入運作。與此同時,政府亦致力把握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機遇,發揮香港作為獨特連繫人及自身的金融優勢。我們認為,要成功推動創新科技產業,不單止需要在政策層面上支持,更要在具體實務上作出多方面配合才能成功。
吸納人才 扶植創科
一、吸引及訓練創科人才。每位家長都想子女入讀最好的學府。在矽谷,史丹福大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是兩所最優秀的科研學府,每年都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生慕名而去。香港亦可以參考新加坡引入國際名牌大學的經驗,引入上述國際一流科研學府與香港的大學合作,或直接引進香港,開立分校,吸引國際人才。同時亦可考慮與本地及國際一流創科機構開辦初創學院(Startup Academy)。一流科研學府一方面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到香港,另一方面他們亦為這些人才提供最先進的知識,訓練最優秀的創科人才。相信由學校層面向年輕人灌輸及培養創科文化,能有效改變社會一直只看重地產及金融的觀念,提高創科的文化氣氛及社會地位。
二、培育創科人才及發展創科生態圈。同樣地,每位人才都想進入最好的企業工作,美國矽谷及西雅圖是頂尖科研機構及企業集中地,例如,矽谷有Apple、Alphabet、Google、facebook、Tesla等,創新科技氣氛濃厚。為了留住剛畢業的人才,我們需要最好的企業。我們建議香港可以參考美國矽谷的成功經驗,吸引內地及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及企業來港設立亞太區總部。政府可考慮減免企業利得稅,及提供不同方面的獎勵補貼(如租金、人才招募及訓練、產品開發、產品專利等),讓最頂尖的機構留住最頂尖的畢業生,人才自然就會被吸引並聚焦於香港。
頂尖的科研學府及企業會有足夠的機會及資源去訓練人才及讓員工發揮,他們不單有更多機會去學習及參與最頂尖的技術項目,在過程中也會學到其他商業知識。與此同時,人才們聚集在一起學習及工作容易建立信任及關係,有利於合作發展新項目及成立初創企業,從而形成一個創科生態圈,這樣創科人才及文化氣氛就可在這個生態圈中孕育起來。
完善支援 鼓勵初創
三、支持創科人才及初創企業。創科人才投身發展初創企業一般都面對資金短缺的問題。雖然香港已經擁有全球頂尖的IPO集資平台,但現時天使投資者和創投的集資渠道及網絡相對美國及內地而言仍未成熟,例如在2016年香港科技行業風險投資交易中,中國大陸佔503單、新加坡有37單,香港僅有10單,反映出香港的風險投資市場需進一步完善及推廣。
香港政府對初創企業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獎勵和財政支持,政府本年施政報告更提出8招推動創科發展。惟業界有不少聲音認為,政府要持續優化現時的措施及讓新措施盡快落實,以使初創幼苗更快得到水源灌溉成長。例如,降低配對基金門檻,提高配對金額,簡化申請程序;辦公地點方面,應擴展及優化科學園及數碼港的配套;政府也應盡快推動有關初創企業與天使投資者及創投基金對接,組建項目對接平台,主動化身「紅娘」幫助兩方互相了解,疏理雙方差異,建立信任,增加長期合作機會。
四、除了以資金灌溉扶持初創幼苗萌芽,政府更需要營造一個大市場大綠洲,讓幼苗自給自足成長。香港只是一個擁有700萬人的市場,不能養活大量初創企業,反而大灣區市場是香港的十倍,港府近日亦鼓勵年輕人把握大灣區市場機遇。但開放新市場不可能在幾天內完成,在開放過程中,政府需要致力建立學術、文化和商業交流的平台,讓年輕人能更好地了解大灣區市場。與此同時,政府亦必須致力讓大灣區不同城市之間的政策保持一致性(例如通關、稅務、按揭、醫療、保險等方面),以方便不同企業在大灣區營商交易。
香港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轉型,創科無可置疑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香港正面對「老本快食完」這個事實,如不加快發展新創科產業,香港就會更落後其主要競爭對手。因此,政府實在不能再事事積極不干預,而應該主動出擊,扶持新創科經濟產業,配合發揮香港作為獨特連繫人及自身的金融優勢,這才是香港未來的出路。
彭一邦
博士工程師
周國康
工商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