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基的新作《中英街1號》講的是「六七暴動」的故事,許多親歷其境的香港人一定記憶猶新,這就像經歷過中國「文革」的人不會忘記「文革」一樣。
「六七暴動」跟「文革」有着直接的關係,都是在「火紅的年代」裏人像中了邪着了魔一樣做出的禍事。經過這樣的事情之後,人也分了兩種,一種是極度討厭革命運動的,一種是依然念念不忘革命運動的。
討厭革命運動,因為看透了所謂「革命運動」的本質,多數是幾個精明的人操縱了一大批愚蠢的人,在一種響亮激昂的口號聲中翻天覆地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一將」,是精明人,「萬骨」枯不枯,都是群眾。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革命領袖」,都是精明人,起碼都比被他們發動起來的群眾精明。之所以有些成為失敗者,那是因為精明過了頭,或者是遇到了比他更精明的對手。無論如何,這都是「革命領袖」的事情,他們或吃革命的苦果,或坐享革命成果,至於跟着熱血沸騰打天下的絕大多數群眾,則關係不大了。
一九四九年之後,在中國發生的「革命運動」多得世所罕見,那是因為革命領袖們打下天下之後又各自打山頭,一個山頭平定另一個山頭,又發動起群眾來。這種平定山頭的革命運動隔三差五來一次,登峰造極就到了「文革」。沒有「文革」就沒有香港的「六七暴動」,冤孽同源,道理一樣。經歷過之後人都分了兩種,一種是看透本質,跳出了魔咒,特立獨行。另一種則明知不好卻依然沉溺於魔咒之中,隱隱然還有亢奮之心,不定哪天遇到個精明人,一煽又起。後者,就叫「群眾」。做人,不要做「群眾」,更不要做「革命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