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畏強權 不負民主同路人 - 李平

蘋論:不畏強權 不負民主同路人 - 李平

今年的六四燭光集會,令人擔心,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有欠缺,出席人數大有可能再創近年新低。但是,今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又毋須擔心,總有一群擇善固執的香港人,不計名利、不畏強權、不懼風雨,不負29年前的六四死難者,不負爭取香港民主的使命。他們不會背棄中港民主同路人,最終也不會被中港民主同路人背棄。真正的港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愛港方式、不同的民主路徑,但只要相互尊重、相互策應,總有殊途同歸、實現民主夢的一日。

爭拗漸漸趨理性 同仇敵愾

下周一是六四事件29周年,維園的燭光集會將一如既往舉行。多間大學的學生會預告將繼續缺席燭光集會,甚至擱置六四紀念活動,警方則預告至少有兩個不同意見的團體有意在維園外集會,加上天文台預測當晚有幾陣驟雨,今年的六四燭光集會似乎又不樂觀,與會人數可能少過去年的11萬。
香港新一代從六四燭光集會退場的趨勢不是三五年內可再逆轉的,但是,燭光集會的支持者與退場者的爭拗漸漸趨於理性,基本上未再見到有人身攻擊。香港大學民研計劃的最新民調也顯示,市民給支聯會的評分為47.0分,與去年46.9分相若,反對解散支聯會的比率為45%,繼續高於支持解散的20.8%。去年反對、支持解散支聯會的比率分別為45.7%和24.8%。
把近兩三年杯葛六四燭光集會的大專學生會、青年、學生稱為退場者,是要區別於反對悼念六四的親共政客,區別於梁振英、梁美芬、何君堯等變色龍。退場者的心態,一是無用論,認為香港20多年的悼念活動行禮如儀,無助平反六四,無助中港民主發展;二是切割論,認為建設民主中國、結束一黨專政與我城何干。
這兩種心態的是是非非近兩年已廣為討論,毋庸贅言,但中港政治的發展正在改變這兩種心態。無用論、切割論都是緣於中共收緊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限制,限制越嚴厲,無用論、切割論就越受支持。但物極必反,當中共着手奪取香港全面管治權,甚至發出喊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違憲的恐嚇後,中國民主與香港何干的心態受到了極限的挑戰,其中不只涉及一些退場者已不屑一顧的一國兩制問題,更涉及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等香港核心價值,因此激發同仇敵愾。

中港宜相互聲援 勿做鴕鳥

在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問題上,悼念六四的退場者與支持者有相近的價值觀和民主目標,迥異於為虎作倀的反對者。梁振英之流聲稱鄧小平應獲諾貝爾和平獎,罔顧鄧小平是六四屠殺的罪人。而堅持悼念六四的團體和市民則一直聲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中共指為「六四黑手」的劉曉波,至於退場者,哪怕認為聲援劉曉波、悼念劉曉波對香港民主沒有幫助,但也不會侮辱劉曉波對中國民主的貢獻。
尤值得退場者深思的是,在中國人權惡化、香港核心價值備受侵害之際,切割中港民主其實是越來越要不得的鴕鳥心態。迴避中共統治中港的現實,無助於思考有效抗爭和爭取民主的策略;放棄令中共恐懼、嚴厲封鎖的悼念六四集會,無異於縱容中共打壓民主、縱容特區政府媚共。反之,香港悼念六四集會的支持者與退場者的重新集結,香港民主運動和中國民主運動的相互聲援,是對抗中共強權、走向民主的必由之路。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