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人民不會忘記(安裕) - 安裕

東西南北:人民不會忘記(安裕) - 安裕

人總有些事是不會忘記的,哪怕只剩下一個人獨自扛着,這條路還是要走下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到今年秋天87歲了,他這輩子簡單而言就是一生都是記者。2005年電視台退休之後,沒有從此隱出頤養天年,而是不停在網上寫評論談新聞。今年5月4日,丹拉瑟在facebook寫了一段短文上載一段新聞片,至今有2.3萬讚好、2萬人分享、110萬人看過。

港人對六四認知有變

那是1970年5月4日中午,美國國民警衞軍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開槍打死4名學生打傷9人的事後多年採訪片段。片中,當年目擊的社會學系退休教授路易斯(Jerry M. Lewis),詳細從反戰示威的背景談起,說到國民警衞軍「忽然停止發射催淚彈,急走過來」;之後,約8至10名國民警衞軍朝着草坪另一邊的學生人群走過去。片段中,路易斯一面來到現場草坪,一面以端着長槍瞄準的姿勢說,「他們轉身過去,往前踏出,開槍」。國民警衞軍13秒內總共發射67發子彈,學生4死9傷;4名死者之中,19和20歲各兩人。校園內一個銅製藝術品,至今仍有當年留下的子彈孔;4名死亡學生倒下之處,地上鐫刻他們的名字,半個人高的六盞照明燈伴隨。
48年之後的5月,美國媒體仍有肯特州立大學鎮壓事件相關消息。丹拉瑟在facebook說,希望大家看這片段,想一下,分發出去。過了快半個世紀,軍隊開槍打死根據憲法賦予自由示威反戰的學生,美國社會沒有忘記這一頁血腥歷史。丹拉瑟一般貼文有幾百到數千的「分享」,他這一篇的「分享」特多,有的網民留言更有逾2,000讚好。留言的戈特沙爾克(Keith Gottschalk)說,每年5月4日,他總是在想,到底當年發生了甚麼事,他怕的是這些事情再來。他寫道,現在太多美國人認為,對美國所有事都持異議的人,「就算不開槍,也要揍一頓」。漫長沉澱過後,歷史從遠處來到眼前,當年的一場屠殺,帶出對今天美國政治氛圍的詰問。這或許正是戈特沙爾克所說那樣,「我父親慶祝這次殺戮,像說『老早就應該這樣做』」的保守思潮。
屠殺的歷史不可遺忘,當肯特州立大學的鎮壓過了48年仍然縈繞美國社會的時候,人們更不可能忘記29年前北京的噠噠槍聲。每年這個時候,當年的種種湧現腦海心頭:長安街三輪車上的血人、午夜街頭高呼「打倒法西斯」、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軍人、翌日街上的軍隊集結、隻身擋坦克的王維林、網上的昔年報章版面、一張張各界譴責聲明、150萬人遊行電視新聞、今天位高權重的建制派那年悼念同胞。相對丹拉瑟的肯特州立大學訪問片段,分別只是先後於太平洋兩岸發生,都是現場槍聲,目擊實況,當年今日,歷歷在目。

在各自範疇留下記述

對於紀念六四,香港這幾年出現一些意見,有批評活動變成形式主義,也有學生組織認為並無責任推動中國民主。這些意見,客觀上折射出,經過近30年歲月,香港社會對六四的認知有所變化。這是歲月的警號,也是如何令紀念八九民運、悼念六四死難者活動持續下去的挑戰。事實上,停滯的遊行人數,燭光晚會參加者減少,若僅視為欠缺凝聚力,未免以偏概全。一個大是大非的紀念活動,核心在於怎樣堅持初心的同時擁有堅韌的生命力。這就不僅是支聯會對未來工作的考量,也是香港社會對於視為安身立命這個海港城巿的自我期許。誠然,每年六四當晚維園萬點燭光祭英靈的幾個鐘頭,昔年的記憶再次喚起,可是,晚會燈滅之後直至下一年晚會的364天則是如何?
毋忘六四,來自拒絕遺忘的堅決;點點燭光,源於悼念死者的悲痛,一年一度的遊行與晚會之後的未來世代接續,不讓歷史真相在時日之間成為過眼雲煙,關鍵是日與日的細水長流教育。過去20多年,香港民眾自發組織活動,拒絕遺忘這段歷史,如今政治氣候丕變,有系統的承傳更有必要。丹拉瑟毋忘傳媒工作者初心,在肯特州立大學慘案48周年再提歷史固然值得讚揚,更具體的是美國社會在各自範疇系統留下記述,紀事、文學、電影、音樂一一俱全。事發的肯特州立大學為例,除了在校園標列當年屠殺事件,大學圖書館有大批手稿和紀錄,臚列在May 4 Collection分類。這個對外公開的電子資料庫,那天鍵入,一下子就找到1982年路易斯教授紀念事件的25頁手稿。一段重要歷史的前因後果,永留在大學現場的碑石與遺迹以及全國各資料庫,決不忘記。
然而,人心依然遠高於一切,在紀念六四的形式、實踐、意涵或者任何論爭之間,人性始終是一條不可踰越的共同底線。全副武裝軍隊向民眾開槍殘暴鎮壓,呯呯槍聲之後的倒卧血泊,是文明社會絕對不能接受的侵害。對真相的捍衞不退,沒有你我之分;對公義的堅持不讓,超越政見異同,在黑夜來臨的6月4日晚上,維多利亞公園多一點燭光,人們就多一分力量,守住那年那夕就在人們眼前發生的一段歷史。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