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8日特朗普宣佈對鋼鋁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以後,中美兩國進入了激烈的貿易磨擦時期,也折射出中美關係的現狀。
第一,就中美兩國實力對比而言,美國強大,中國弱勢,美國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尋找理由打壓中國。同時,特朗普的政策十分靈活,他經常指摘中國,但對習近平從來都是大加讚揚。這說明,特朗普深通政治心理戰,通過讚美對方最高領導人這種手段,讓對方得到尊重與體面,增加自身的迴旋餘地,使本國的收益最大化。
第二,中國方面對美國的強硬應對,一方面是出於策略考慮,另一方面是基於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實力。但是,美方對中興公司的制裁,擊中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軟肋,中國不願意進行兩敗俱傷的貿易戰,而願意通過一定的妥協讓步,糾正中美貿易不平衡,讓特朗普政府有所收穫與滿足,從而保持兩國關係及經貿往來能長期平穩順利的發展。這表明,中國政府在對待中美關係的問題上,務實合作的路線佔了上風。
第三,通過這一輪中美對話、談判與折衝,中方確定的大國外交路線,其中包括同美國的協調、合作,追求中美關係穩定的宗旨,得到了充份的體現。希望美方不要因此認為,強壓中國就能迫使中國作出讓步和就範,那是對中國對美外交路線的誤判,將會引起未來很多、不確定性的嚴重後果。
中國無意全球爭霸
令人遺憾的是,美國高層目前出現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嚴重誤判的情況,認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已經死亡,經濟開放是在中國政府的控制之下,是一種非市場經濟的開放,是一種在政府支持下不公平的競爭;中國發展全球軍事力量,就是要把美國趕出亞太地區,進而削弱美國在全球爭霸。因此,美國挑起中美經貿磨擦,並非單純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而是對中國整體打壓的一個環節。美國的這種思維,對於建設未來中美關係十分不利。
首先,美國要認識到,中國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國的意志發展,中國也同樣沒有同美國在全球爭霸的意圖,中國在古代長期就是世界頂尖的大國,給周圍和世界帶來的是和平,而不是霸權和戰爭。未來,即使中國的綜合國力超越美國,也會如此。美國要正確看待中國的崛起和發展進程。
其次,中國的進步是一個歷史漸變的過程,要求中國在一天之內成為美國的小馬仔,或者融入美國的制度,既不現實,也無可能。但中國的改革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中國會越來越多地借鑑美國好的地方,也會更多地借鑑其他國家的良治體制,這應該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大方向。但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歷史時期,美國應該有耐心看到中國的進步。
再次,在現實的中美關係當中,美國應該放棄依靠本國實力不斷打壓中國的路線。中國在南海地區島礁上的軍力部署,完全屬於正當防衞,西沙、南沙等南海諸島,是中國1946年到1947年抗日戰爭後收復日本佔領島礁,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那個時候,周邊的國家還沒有成立,屬於中國固有領土理所當然。美國清楚這段歷史,對於這裏的中國領土既不要妄加指摘,也不要武力干預。對於釣魚台和沖繩的歷史,美國同樣清楚,而不應該不顧史實,採取現實主義的平衡戰略、挑撥戰略,遏制中國對於本國主權領土的聲索和防衞。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已經深刻的認識到,只有讓中國自身更加開放,才有利於促進本國的發展,也才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因此,中國本輪對美國的讓步和擴大開放,並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外交路線和長遠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希望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不要做出誤判,並能夠和中國外交路線逐漸接近,這樣有利於深化拓展中美兩國關係,使中美兩國關係日趨緊密,有利於促進兩國的繁榮與世界和平。
周永生
北京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