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不該問責下台嗎(潘小濤) - 潘小濤

劉鶴不該問責下台嗎(潘小濤) - 潘小濤

中美貿易談判結束後,第一時間衝出來宣佈中美「休戰」這個好消息的是中方談判旗手劉鶴。當天早上,中美還未發表聯合聲明前,劉鶴已迫不及待接受官媒訪問,透露雙方達成「不打貿易戰」共識、停止互相加徵關稅,形容這是中美「雙贏」的結果。
劉鶴解釋,中美雙方將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合作,不但可推動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亦有利於美方削減貿易赤字,「是雙贏的選擇」。這就是官方喉舌和本港親共傳媒之後報道此事的基本立場。《環球時報》立即發表社論,稱停戰是兩國的共同勝利,美國將大幅減少貿易逆差,中國可從美國購入有助國家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所需產品。《人民日報》則引述北大教授指中國主動擴大進口,有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民生福祉,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是一件好事。
既然是一件利國利民好事,為甚麼非要等特朗普威脅發動貿易戰才做?在特朗普宣佈將對千億美元中國貨徵收懲罰性關稅,以及第一回合談判後,官媒全是主戰及指摘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別玩火,後果很嚴重」、「要打貿易戰,中國奉陪到底」、「如果美方任性妄為,中方必將亮劍」、「堅決有力,打痛美方」、「中方回絕美方漫天要價、取得階段性勝利」……這不是截然不同的嘴臉嗎?
這是拙劣的談判策略。官媒在談判時不斷刺激民族主義情緒,表明寸步不讓,不僅未能向美方施壓,反增己方壓力;在美國強大實力面前不得不作出巨大讓步,劉鶴被迫出來解畫,減輕責任,官媒也要顛倒黑白附和這是「雙贏」。這不是明擺着要劉鶴出醜嗎?別忘記,主導輿論的是中宣部!
如此談判結果,是高度集權的結果。首先,習近平並非好主帥。90年代開始中美貿易摩擦不斷,都是談判止戰,中方雖有讓步,但不曾出現談判前後要自打嘴巴的醜態,更毋須談判旗手現身解釋。那時幕後主帥是總理朱鎔基,是經驗豐富、主掌國務院的「內行人」,熟悉業務且知己知彼。相反,習近平沒有在中央駕馭經貿經驗,卻集所有權力於一身,而總理李克強形同隱形。

「習家軍」沒有能臣

其次,習身邊並沒能臣。劉鶴原是經濟智囊,2013年才出任發改委副主任,當年習對到訪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稱:「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但劉鶴沒實戰經驗,也沒政績。相反,以前談判主將吳儀、汪洋都是身經百戰,特別是吳儀,90年代出任外經貿部長已跟美國人交手,而中國的對外貿易及與美經貿談判的成績斐然,令她不斷高升,官至副總理,且得到對手美國人推崇。吳儀表現出色,除了個人因素,團隊也很優秀(成員有薄熙來、周小川),朱的信任讓她有很大自主權。今日中國官場固然沒有吳儀,即使有也不會受重用,因他們多不是「習家軍」。
事實上,「習家軍」的表現多不敢恭維。習幾位親信近年推出極具爭議的政策,包括北京市委書記蔡奇驅逐低端人口、河北前省委書記趙克志(現任公安部長)煤改氣運動,都是失敗的。一方面他們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急於求成,希望以政績證明自己,減少他們被批評坐直升機的雜聲,結果都事與願為。
劉鶴硬把中美貿易談判說成雙贏,無非是想逃避責任。官方輿論轉軚大讚談判成果,也是受命保住劉鶴和挽回面子。但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鐵一般事實,封殺網民批評也不可能令他變成談判高手。跟過去中美交鋒不同,今次很少親華派及跨國企業替中國說話,可見習到處高調亮劍的內政外交政策已令美國人高度警惕,形成強硬對華的共識,而今次只是中美貿易交鋒的開始,後續談判更艱巨、壓力更大,還能用劉鶴出戰嗎?還要付出多少「雙贏」的代價才能換人呢?雖然換將甚至換帥也不一定有好成果,但不換人必是死路一條。

潘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