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口人忌崩口碗,愈自卑愈自大,愈自大愈半步不移、不讓,忘記幽默、有失大方。
不久前馬來西亞政局變天,新內閣成員公佈的記者會上,鳳凰衛視女記者向新財相、前檳城首席部長林冠英發問,劈頭第一句:閣下為 44年來首位中國人財相,往後有啥作為……
林財相聽到「中國人」這個詞彙,當堂打個突,然後堅決反對背負中國人身份(事實除祖先血緣脈絡,與中國人這個身份無半分重疊),林財相解釋自己身為馬來西亞人,而非中國人。
着實又無需突顯介懷,內地女記者英語發問訓練不足,用詞不當而已,兼夾身處「一帶一路」偉大時刻,對海外同胞一往情深,滿腔熱血加多幾錢肉緊,將「華裔」與「中國人」兩個千絲萬縷而又未必對等的用詞混淆。
林財相的表現,亦屬玻璃心,當年馬來亞獨立,英國人一併將馬來半島千百里外,如非英殖本來毫無關係的沙巴與砂勞越納為一體,除爭取獨立成功新加坡外,曾經奉上無可估量血、汗、淚打造馬來亞華人漸次被一族、一教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更逢60年代排華,塊肉餘生努力更正己身「馬來西亞人」,不要說中國人,連「華裔」能不提最好也不要提,免傷民族感情。
鳳凰衛視女記者遭遇林財相對「中國人」的反應,筆者也曾經歷兼短暫耿耿於懷;十多歲到外邊上課,遇上來自沙巴、砂勞越的華人書友,抱粵語長片南洋舊時血脈與情感亦也Chinese呼之,即時被駁回:We are Malaysians!
同樣;We are Singaporeans、 We are Canadians,、We are Americans不絕於耳,ok ok ok不是中國人便是,多麼大的一片玻璃心!
還是在歐洲比較舒服,無論皮膚練就多白;哪有亞洲人、非洲人叫自己English?
頂多 British。
同樣,上海上位了,香港不少人何嘗不挖盡鼻哥窿鑽出49年前、非上海生、非上海長,不過一抹家族上海鼻屎,用作浮生伎倆定心針,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