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31日,都是世界無煙日;若盡如人意,2027年5月31日將會是香港最後一個世界無煙日。
經過多年不斷重複又重複的洗腦式宣傳,相信沒有人反對「吸煙危害健康」這個命題。甚至再進一步,時下的反吸煙宣傳,已經將訊息提升至「吸煙者兩個有一個早死」。文宣上的不斷升溫,究竟是否有效?同一句說話,對不同人會引起不同的反應。有人可能會因為風險變得更具體而改變行為。亦有人會對同樣重複的宣傳感到麻木,甚至因為反感而作出對抗行為。以上種種可能性,都需要時間去驗證。
文宣控煙也包括了控制言論;煙草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作宣傳推廣,管制的嚴格程度比起禁止「講獨」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除此以外,還有管制煙草產品的展示,相信假以時日在香港都會推行。
禁止言論和表達只是第一步。在輿論的空間,其實已經很少見到有人會就控煙政策作出理性辯論,就算有大多數都是官方安排的文宣,因為反煙的政治正確,已經容不下官方立場以外的其他可能性。當然,吸煙危害健康,但這並不代表一切以反煙之名所進行的事都是正確,亦不代表所有控煙政策都一定有效,更不代表所有控煙政策都合乎成本效益。
極權政府管治下的社會,人民的生活究竟會是怎樣?其實只要將控煙政治推而廣之到其他各個生活範疇,那就是極權政府的常態。
吸煙無疑是危害健康,但政府單靠強權高壓消滅煙禍,對社會可能弊多於利。世界各地推動控煙框架多年,除了以上各種控制消費資訊的措施,還有以稅務和擴大禁煙區等手段,不可以說沒有成效,但是要再進一步達到真正的無煙社會,無論在政策抑或是市場環境,都必須出現顛覆性的突變。
有不少吸煙人士都說,假如政府今天像禁毒般禁煙,他們也只好戒煙。但禁煙之後,這群被迫戒煙的人,會戒掉一切有損健康的習慣?他們其實心知肚明吸煙危害健康,但是仍然繼續選擇吸煙,就算是全面禁煙,或許他們仍然會繼續以另一些習慣,去替代吸煙帶來的滿足感。
手段正確比達標重要
反過來說,假如市場上有副作用更少,但同樣能夠帶來一樣滿足感的產品,政府理應以兩害取其輕的態度去處理。過去幾年世界各大煙草商不約而同推出了副作用明顯更低的香煙替代產品,在不少市場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以日本為例,去年傳統香煙的銷售大跌一成以上,原因就是因為新推出的香煙替代產品,成功減少了香煙的需求。英國政府轄下的公共衞生部門,更加打正旗號叫吸煙人士轉用香煙替代產品,以減少香煙的危害。一直帶領反煙運動的美國癌症學會最近的立場書也表明,對電子煙之類的新式香煙替代產品,應該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用實證為本的方針看待。
順帶一提,美國癌症學會刻意提及科學的實證為本,言下之意就是現時的控煙政策,未必全是科學和實證為本。畢竟,吸煙人士與非吸煙人士之間,存在一定矛盾;有矛盾,就有敵我之分的政治,也會衍生出政策和既得利益者,更加會反過來以主觀情感去影響政策制訂。
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鄺祖盛去年提出,香港要在十年內全面禁煙。假如十年前有人說同樣的話,相信沒有人會認真對待,但今時今日社會的確是具備全面禁煙的客觀條件,這個目標是絕對可以達到的,重點是如何以最低的社會代價達到宏大的目標。極權社會的價值是目的大過手段;以人為本的政府則剛好相反,手段的正確性絕對凌駕於政治目標。十年後的無煙香港,存在兩個極端的可能,而我衷心希望那將會是一個開明而自由的無煙香港。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