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功臣】李彩華12歲揸旗 「24小時運作,海鮮就係海鮮價」

【幕後功臣】李彩華12歲揸旗 「24小時運作,海鮮就係海鮮價」

【幕後功臣】
香港仔魚市場供應全港逾七成海鮮,共有約30檔欄商。漁船出海捕魚,有些會交去伶仃島集中處理,經集運船運去魚市場批發。其中一檔歷史悠久是「肥婆海鮮」,已到第三代。第二代欄主李彩華,人稱「小背心」,因和女藝人李彩華名字相同,又是海鮮聯合會副主席,曝光率高。「我們是開國功臣,做這行都有46年,我媽媽由小販做起,最初在海中心做搖擼,收到魚賣去太白、皇宮、珍寶,我媽媽好肥,所以欄檔便叫肥婆海鮮,我接手後,貪易記,便一直沿用這個名字,我12歲便擔起大旗。」欄商即是海鮮批發商,漁船上岸後,交由他們去賣貨,價錢由他們定價,賣了張單後,他們便在單抽佣金,一般是8%左右。「海鮮便是海鮮價,價錢無指標,都是由我們批發商定出來,靠經驗和需求去分析走勢,差不多三日前估計明天後天有甚麼海鮮供應。一日廿四小時都有漁船埋岸,所以我們是廿四小時運作。」清晨不同買家大多會集中魚市場買貨,經常說的頭手貨,目標便是選到最靚的一批。

李彩華靠經驗和需求預計三天內的海鮮來貨。

魚市場約有30檔欄商,漁船上岸後,交由他們去賣貨,價錢由他們定價。

李彩華二女李嘉雯幫父親記賬。

飲得酒多生極係女 舖頭幫手

李彩華媽媽數年前過身,今年81歲的爸爸卻每日堅持落舖,火氣十足,經常鬧夥計。「他十多年有個習慣,日日都來魚市場,由60歲開始,到魚市場和客人傾談,他都有經驗,是老行尊魚由他負責開價。」李爸爸腰骨挺直,中氣十足地說,「我每日都要凌晨5點來魚市場,差不多早上七時便走了,我差不多是魚市場最老了。夥計做得不對辦,我當然是惡,你做得對辦,我才懶得理你呢!」李彩華說:「其實我最不想他來,市場地濕滑,有些人不理解,會問華哥,為甚麼80歲還要他做事,其實他是來巡巡檔口,打發時間吧。」
水上人大多重男輕女,李彩華有5個女兒。「我以前最愛飲啤酒,可能飲得多生女吧!生第一個女,真的有少少介意,不過見到女很得意,之後都無理過了。反而我老婆想幫我追個仔,又叫我食甚麼,最後都是生女,都無所謂啦!」其中有兩個女兒長期在舖頭幫手,那在男人當道的魚市場工作,會格格不入嗎?「我無叫過她們來幫手,是媽媽和她們傾的,她們知道檔口不夠人,這行好難請人,要一早起身開工,又濕手濕腳,邊有人會想做?」李彩華二女李嘉雯,數年前來舖頭幫忙,負責收數,記低客人買了甚麼便收現金。「在魚市場工作,當然沒有冬暖夏涼這回事。冬天天寒地凍,身處戶外環境,加上要早開工,最辛苦就是這個。最難則是要分辨魚類,買手買貨時,要好快放在磅上,眼便要辨認到是那條魚,可能有幾百種,要認定再寫上檔案要記低。這個是最難的。」

肥婆海鮮由李彩華媽媽所創,已有近半世紀歷史。

海鮮上岸後,便會由工人將蝦類分類。

一日廿四小時都有漁船埋岸,魚市場是廿四小時運作。

記者:黃依情、何嘉茵、張欣頤
攝影:黃敦為、倫星揚、葉嘉麟、廖璟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