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群帶路」搵唔到盧吉道 - 潘東凱

「阿群帶路」搵唔到盧吉道 - 潘東凱

很多香港掌故往往因為年代久遠難辨真偽,不過細心考證,仍然可以釐清事實的,且拿兩個講一下。
憑空捏造、「阿群帶路」──自開埠到1959年一直使用的香港紋章上有一個以維港構圖的盾徽,可能因為警隊一直沿用到主權移交,即使舊徽早已為「龍獅」標誌取代,港人仍感熟口熟面。
圖中碼頭旁有一洋人與一清裝有辮男子握手,兩人身邊擺着一排貨物,後面是西式商船及中式帆船,細看下中式帆船掛的大清黃龍旗還依稀可辨,遠景群山應該是今天的九龍新界了。
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阿群帶路圖」,典故據說如下:鴉片戰爭中英軍在赤柱迷路,多得一名叫陳群的「蜑家」女帶路,翻山越嶺走出叢林,終於到達今港島北面,英軍離開前向陳群道謝,圖形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據說英軍走過的小徑貫穿港島南北,經今天的薄扶林道、石排灣道、黃竹坑道、香島道及深水灣道等,現在很多人,包括特區政府一些部門及南區區議會都毫無保留地把傳說當事實,稱舊香港盾徽做「阿群帶路圖」,某小徑為「群帶路」。
可是翻盡香港早期史籍,「陳群」從來不見經傳,再看上圖,洋人明顯非軍人,根據身邊貨物推測,應該在做貿易而非問路,與洋人握手的明明是男子,不是女人!況且若當時中英雙方仍在交戰而英軍向鄉民問路,那畫家畫黃龍旗敵艦圖中意欲何為?
「阿群帶路」典故根本是偽托!正確理解不難,圖中不是描繪某特定故事,當年英人義律登岸立刻宣布香港為自由港,明顯英國一直希望能向清廷宣示,奪取香港即使不得已用武,也不過謀求平等貿易,圖像乃主動示好標誌,故盾徽才能沿用百多年。
「群帶路」也不是甚麽翻山越嶺的小徑,據1866年的新安地圖,「群帶路」就在島北海旁,今天皇后大道中原址上。另外,20世紀初英國殖民地研究者賴德(Arnold Wright)的《香港,上海與中國各通商港口》一書所記相同,開埠前英軍1837年的考察已確定位置,佔領後即在小徑基礎上修路,本地人稱小徑"Kun Tai Lu",又指Kun Tai Lu英文意譯就是"petticoat-string path",所以「群帶路」只是「裙帶路」的筆誤。
與此同時「維新」失敗出走的康有為曾短暫居港,寫「裙帶路」詩收於《南海先生詩集》 ,詩題也是「裙帶路」而非「群帶路」,十分清楚。
直到1967年,石排灣某石屋後山發現了「裙帶路里程碑」(現存香港歷史博物館),碑上一邊刻了「Victoria 5 miles」和「群帶路十八里」,另一邊則是「Aberdeen 1 mile」及「石排灣三里」,其實碑文本意以中英對照顯示從其位置到今天中環所在地的距離,可惜很多人不求甚解,以為是一條從南到北的小路,某些文人便在報上杜撰艇妹陳群故事,把香港盾徽圖形倒過來生安白造,自此以訛傳訛,使人信以為真,原本沒有名稱的圖形反而從此成為「阿群帶路圖」。
盧押與盧吉、馮京作馬涼──香港有兩條街道,近年很多人常混淆不清,就是山頂的盧吉道(Lugard Road)與灣仔的盧押道(Luard Road),前者是紀念港督盧吉(在任期間1907-1912),後者則以金文泰時期(1925-1930)英軍總司令盧押命名,盧吉是當年英國知名的殖民地官員,事蹟有豐富記載,但是盧押只是芸芸眾多帝國軍人之一,生平已無法可考。
盧押與盧吉,無論原文與翻譯,發音都明顯不同,本來絕不會搞錯,幾十年來一直相安無事,沒有人「誤把馮京作馬涼」,今天的混亂,究其原因,罪魁禍首是一位現在頗具盛名的「香港史家」劉蜀永,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此人銜頭不少,是「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 秘書長」,自1985年起,劉蜀永便一直發表研究香港的大量著作與論文,又曾擔任中央電視台大型專題片《香港滄桑》、《香港百年》、《香港百題》、亞洲電視歷史紀錄片《解密百年香港》、深圳地方志辦公室製作的電視專題片《百年中英街》等節目顧問,電影專題片《中國香港:1997》等的顧問,全國香港知識競賽總決賽顧問和評委,《光明日報》、《今日中國》雜誌之〈香港史話〉專欄撰稿人,大型圖片展《香港的歷史與發展》的策劃人和撰稿等等,劉彷彿成為大陸研究香港歷史的最高權威。
不妨翻一翻資料「起佢底」:劉1941年生於四川永川縣,早年就讀重慶菜園壩小學及河北保定永華北路小學,1966年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畢業,專攻俄文(!),1968-1979年間在秦皇島第七中學和秦皇島第四中學任教,到1982年,以四十一之齡,忽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系取得歷史學碩士。根據維基百科,1983年在中英香港前途談判背景下,劉蜀永半途出家「毅然放棄本來的研究方向……改為……從事香港史方面的研究,及後更成為香港史課題之負責人。」維基又說「此後,劉蜀永花了十年光陰改善英語能力,其鑽研大量史料將一些西方學者對香港史的研究糾正……」。
好一個文革出身的俄文中學教員,中英爭拗期間忽然搖身一變,成為香港史的黨國御用權威,寫了一本被崛起強國奉為聖經的「權威」著作《簡明香港史》,左一句右一句的把「港督盧押」娓娓道來,今天已集非成是、積重難返,連很多港人都說不過是譯音,不要分得那麼細。
(注:梁文道續稿未到,本周專欄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