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隧收費高昂,一向為普羅大眾所詬病,豈料日前公佈周日起再次加價,繼續一路向西,但大家又可否知道西隧背後的一些天文數字,好感受一下西隧的語言偽術。
先講講今次西隧價格調整詳情,加幅介乎5至15元,加價後私家車收費為70元,的士加至65元,小巴及輕型貨車加至80元,電單車收費維持25元,而今次是西隧公司自1997年落成後起第九次加價。
主要持有西隧專營權的是張松橋,他又名「重慶李嘉誠」,目前是港通控股(035)、中渝置地(1224)、渝太地產(075)及渝港國際(613)四家上市公司的主席,其中張松橋2011年以6億元向九倉(004)收購港通,變相持有50%西隧及39.5%大老山隧道。
透過西隧加價賺錢,港通多年來也交出不錯的業績,單計去年,2017年1月起調高收費後,隧道費收入錄得8.6%增長,而這也間接令張松橋分取更多花紅。去年他就以「花紅」名義從港通袋走約2,200萬元董事酬金,另加上他持有的5,300萬股港通,去年派息38仙令他取得約2,000萬元股息,而港通去年整年收入只得4.62億元,相當於袋收公司近一成收入。
今次西隧加價的理據薄弱,根據提交至文法會文件,去年西隧收入15.7億元,純利12.1億元,業績相當理想,但西隧卻指,「交通流量遠低於預期,如交通配套不足,出入口往反中環及尖沙嘴出現擠塞、ii)其他過海隧道低收費政策、iii)鐵路運輸發展」。
再睇多一點,就發現這完全是語言偽術,與港通年報的措辭完全矛盾,年報就指「由於隧道費收入大幅增加,西隧公司於2017年之業績表現再度令人可喜……西隧過海通車量的市佔率約26%,每日平均通車量約為6.75萬架次,於去年12月通車量則創歷史新高錄得9.1萬架次」,明顯是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說穿了,西隧公司的專營權有效期只至2023年,這個決策的背後,明顯話事人要在最後幾年賺多點吧。
順帶一提,這間西隧的母公司最愛炒股,把隧道公共事業帶來的收入,變成炒股票的本金,更直言財務投資是「核心業務」,其中「可供出售證券」由2013年的4.6億元升至2017年的11.8億元,於流動資產佔比由10.8%悄悄增加至16.3%。遊戲是這樣玩的,炒得叻,西隧加價兼向管理層大派花紅;炒得唔好,同樣是西隧加價兼向管理層大派花紅。
十一少
http://fb.com/11m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