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卷選項欠全面 被轟如點心紙 團體不滿忽略棕地 斥諮詢洗腦

土地問卷選項欠全面 
被轟如點心紙 
團體不滿忽略棕地 斥諮詢洗腦

【本報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起就「土地大辯論」舉行展覽及展開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昨日曝光,小組初步預計14個短中期及中長期選項合共可提供約3,300公頃土地,建議公眾在當中選取1,200公頃地;但本土研究社對諮詢提出七大質疑,擔心土地需求被大幅高估,選項不夠全面,問卷調查如「點心紙」般要公眾揀夠1,200公頃土地,憂公眾在有前設下選擇公私合營等政府希望推行的選項,有學者亦批評諮詢有誤導如同洗腦。
記者︰鍾雅宜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起始進行問卷調查,《蘋果》取得問卷內容,列出本港未來有1,200公頃土地短缺,要求市民在短中期及中長期的14個選項中揀選合共1,200公頃土地,短中期4個選項共提供323公頃土地,但問卷會提醒市民短中期共欠800公頃土地,即揀選了全部選項仍不足以應付短缺。中長期選項共有10個,包括短中期選項中當局預計於中長時期才能提供的土地面積,共提供2,969公頃土地,市民選項後要填寫可提供的土地面積,問卷亦建議受訪者揀夠1,200公頃土地。據悉每份問卷設有編號以防有人大量複製問卷填寫。
本土研究社趁問卷調查出爐前,發表《好誠實研究及公眾諮詢》刊物,成員陳劍青提出至少七大質疑,指小組成員有不同立場,部份人曾力推填海,認為小組有前設;問卷調查亦有如點心紙般供公眾揀地,設「最低消費」,建議公眾揀足1,200公頃土地,卻不問是否有此需求,又稱按《2030+》估算人口將增至900萬是高估,令土地需求亦被高估。
陳劍青指18個供應選項不夠全面,不少政府土地無納入選項,如該社覓得不少被忽略的「雪藏地」,包括諮詢有提及的棕地。該社認為棕地有多達723公頃用地有發展潛力,其他包括34公頃鄉村式地帶內的官地,短租地及臨時政府撥地分別有200公頃及109公頃,單是這些選項已涉及逾千公頃用地。

誤導市民樓貴只因缺地

該社成員黃肇鴻指小組無交代選項的環境及社會成本,公眾難掌握開發土地代價。陳劍青指諮詢將樓價貴等問題歸咎於土地短缺,如同洗腦。天文台前台長兼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林超英亦斥諮詢有誤導,小組將覓地美化為替基層起屋,但不少用地是建甲級寫字樓。他亦憂政府擬以公私合營發展新界農地,將土地供應主導權交回發展商。
發展局指,小組主席已多次表示是次諮詢沒有前設,並鋪陳18個土地供應選項的基本資料。就本土研究社提及善用短期租約用地等,都是持續推行的措施;鄉村式發展用地是選項之一,小組同意增加其發展密度。而《香港2030+》預計人口增至2043年的822萬,並非9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