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應對當下噪音,想像平衡宇宙裏的中港關係的一部「烏有史」。
「烏有史」,uchronia,或稱alternative history,即沒有發生卻「可能發生的歷史」。陳冠中《建豐二年》及費格遜(Niall Ferguson)之Virtual History等即為此列。須知歷史其實就是一連串偶然,故若就一些關鍵事件作有條理的「思考勞作」(what-if的mental exercise),絕非無聊遊戲,可幫助加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相對上述鉅著,本文只是小品,不過與《建豐二年》一樣,其「假如」同樣是「中共消失」,但既為烏有,切入仍有無限可能,《建豐二年》以國軍於東北取勝共軍敗逃走進平衡宇宙,但本文要探討沒有中共下香港的「或然命運」,若內戰一開,即國府最終取勝,也必元氣大傷,對香港起作用也大打折扣,「或然命運」也多少殘留中共痕跡,想像仍滲雜質,故本文進一步「回帶」到1936年,假設中國近代史上最關鍵、又最具爭議的「西安事變」沒有發生、張學良沒有「兵諫」!如此則當時陝北兩萬紅軍對着三十多萬剿匪聯軍斷無招架之力,根據中共與蘇聯檔案,朱毛已料到有此一着,打算兵敗即退蘇境,若是中共當從此退出歷史舞台、淪為斯大林身邊的點綴裝飾(可能朱毛之中的一個會在每年十月的紅場閱兵中露露面……)。
這想像也非全然天馬行空,「西安事變」正是歷史盡偶然的最佳佐證,其產生完全由張學良與蔣介石兩人三念頭而起,即張的「貪」與「愚」及蔣的「信」或「不疑」,可謂最理想切入點。
假設其他大小事全不變,1937年全面抗戰、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
國民政府自成立始即認定,19世紀以還列強加諸的各種條約、內河航行權、治外法權及各種租界等等,皆有違平等原則,不過主張透過協商外交解決,1942年後,中國多次重申,與英美等既為戰場上盟友,存亡與共,利益一致,戰後各方應就過往歧見展開談判。美總統羅斯福任內,中美關係一直緊密良好,自同年六月中途島一役後,戰局扭轉、勝利漸見曙光,三方有感及早重新簽定平等條約之必要,在羅斯福推動下,終於在1943年1月11日,中英與中美同時簽約,至此英美過去百多年在中國的各種特權一律取消,然而奇怪的是,當中唯獨關於香港問題,中英新約隻字不提(雖然中方在附加的「照會」自行論述),原來別有內情。
當時中國對英談判的主要是外長宋子文、駐英大使顧維鈞及蔣介石本人,談判中雙方就香港問題立場懸殊,爭論不休,過程艱鉅,蔣初時一度堅持「租約」應予廢除,但英方態度異常強硬,寸步不讓,僵持不下,顧維鈞大使勸蔣以大局為重,即使犧牲九龍也要簽條,蔣最後無奈接受現實。
據載談判期間蔣因香港問題而苦惱,簡直心力交瘁,有時為之徹夜難眠,甚至簽約之後致電宋美齡時對「租借地」未能歸還仍憤憤不平。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方文件中,包括內部書信,所用字眼都是「九龍問題」、「租借地」或「租約」等,並沒有提到如何處理根據南京條約已「永久割讓」的香港島。
又根據羅斯福建議,中國曾同意承諾把收回租借地定為自由港以換取英方讓步,故即使英方態度合作,如蔣所願處理香港問題,根據所簽新約光復香港,永久割讓的香港島主權在英的現實亦無法撼動。似乎當時蔣介石所爭取的,並非眼前實利,而是一種「國家尊嚴」,坦白說即面子而非殖民地的實際收回。
說到所謂尊嚴,其實當1945年6月聯合國在三藩市成立,中國代表吳貽芳女士首先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那一刻,中國的國際地位之高已屬空前,躋身大國(不是欺凌弱小、財大氣粗那種強國)之列已毋庸懷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不久,蔣介石即致電顧維鈞:「香港現狀由中英已簽條約決定,將來改變只能夠透過兩國友好協商談判達成。吾人外交政策與立場乃一切問題、應隨時間與具體情況變化、在法律框架與理性原則下解決……」
看來民國要員民族情緒無論何等高昂,最後仍然服膺於合約精神,故此戰後英國繼續管治香港局面仍不能改變。
以此推論,在各方友好背景下,外交現實一般傾向慣性維持現狀(inertia towards status quo),香港仍當繼續以英屬國際城市身份存在。若以《建豐二年》為參考,中國到了1975年蔣介石去世開始民主化步伐,最少也不會出現集體化、大躍進及文革等嚴重破壞,內地與香港及國際的經濟共容必定能釋放無窮動力;再者,中共既不存,韓戰也難啟動,共產陣營在亞洲的勢力會萎縮(想想印支東南亞),和平局面將促進地區的繁榮穩定。
英屬香港的自由港及政治超然地位帶來的靈活性,亦將使其經濟發展大幅領先大陸,戰後香港與華南的關係會回到上世紀初那種互補互利狀態,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火車頭作用亦會有增無減。
同時英國仍會逐步放棄各殖民地、屬地與領地,加上沒有國共鬥爭干擾,香港當與新加坡同步,加快政制改革,華人的政治地位將不斷提高,最後歸宿的疑問,可能仍是來自新界租約屆滿之困擾,不過在各方友好關係下也許有空間進行公投,但無論結果如何,帶來的衝擊或不穩定,不會比英國本土的蘇格蘭獨立或脫歐等問題來得大。
以上大概是最合理的推演。
作者:潘東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