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願意嫁到大灣區的女人 - 馮睎乾

找個願意嫁到大灣區的女人 - 馮睎乾

從香港人角度看《路過未來》,的確別有一番感受。這是大陸導演李睿珺的新作,放心,不是什麼紅海戰狼式「飛機片」,而是探索中國社會現實的良心電影。片子拍得沉鬱平實,講的是楊子珊飾演的角色,隨父母從甘肅到深圳打工,工廠不景氣,父母相繼被裁,一家人只好無奈回鄉。然而離開多年,家鄉變成異鄉,已無立錐之地。安頓好雙親後,楊子珊毅然重返深圳,決心買樓接家人回到城市。但深圳房價之高,全國數一數二,一個普通女孩如何負擔呢?唯有「賣身」,參與藥物測試……劇情穿插一段網上情緣,女主角網名「霧中風景」,男主角叫「沙漠之舟」,文青味濃。這條愛情線雖略嫌套路,但也拍出了兩個異鄉人在中國大城市掙扎求存的悲哀。
香港人看這電影,可能百感交集。我固然同情女主角,為了改善父母生活,孤身闖蕩江湖,沒有本地人照應,政府也對她這階層不聞不問。但從另一角度看,我發覺深圳市政府,或者說,全國各地政府,都比香港政府「本土」得多。女主角雙親在深圳拼搏廿年,有份「打造」這個大城市,但始終無法落戶,一旦年老力衰,即淪為被棄擲的螺絲,要返鄉下耕田——諷刺的是,回鄉才發現田也輪不到他們耕了。全中國哪個城市,會像香港那樣對外來人呵護備至呢?
看電影後翌日搭的士,司機大佬很健談,由香港汽車越來越多,講到公屋越來越少。同車友人即條件反射地罵新移民,司機不同意:「咁我又唔認為關新移民事喎。講樣嘢你知,我唔知真定假,有個客同我講,新移民一邊攞身份證,一邊就有社工教佢填表申請公屋,好似驚死你冇屋住,會返鄉下咁。咁你話應該鬧邊個?我就認為要鬧政府囉。」我有位土生土長香港人朋友,前兩年做大手術,得了殘疾,失業,找社工協助,至今還未獲配公屋。坊間傳聞,「所有公屋都畀新移民搶晒」,說「所有」肯定不符事實,但到底有多少公屋被「搶」呢?那得看你如何計算。
申請公屋,只靠一個拿單程證而未住滿七年的人,按規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新移民必須跟香港人合作,才能獲配單位,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中港通婚。一個香港中年單身漢,像我朋友那類,申請公屋困難重重,輪候十年也未能上樓,但只要娶大陸女子,上樓就快一點,生一兩個小孩,四人單位手到擒來——換言之,不是新移民搶公屋,是香港人在新移民協助下,更有效率地搶到更大的公屋。(至於假結婚,由於欠缺數據,就不評論了)
日前我特地到房署,拿了一本《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指南》,由民政事務總署出版,彩色印刷,厚達247頁。書首花1頁簡介香港,5頁解釋入境事宜,然後直接轉入戲肉:用32頁詳述社會福利,打頭陣是綜援,然後教你申請各種津貼和補助金——相信大部分本地人也不清楚有什麼着數可攞,建議大家也取一本參考——至於就業資訊,如勞工處地址,就遙遙擺在第六章,只有短短9頁。這本服務指南的用意還不一清二楚?全中國最關照新移民的城市,是香港;全中國異地通婚率最高的(1997年起,每年平均佔全港婚姻44%),也是香港。的士司機說得有理,罪魁禍首不是新移民,是政策。要紓緩房屋問題,不必裝模作樣搞什麼「土地大便論」,只要在大灣區劃一個「家庭團聚區」,規定港男日後娶大陸妻子,獲配的公屋將位於美好的「一小時生活圈」,香港公屋則留給本地人夫婦,那才符合人情鄉俗。香港阿伯不用擔心娶不到老婆,因為你咁靚仔,一定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甘願嫁到大灣區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