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官教導我們要入鄉隨俗,趁這天賜良機,和大家做點國民教育。
我在新界長大,熟悉圍村脾性。鄉下人都心直腸直肚直、喜惡隨心、愛和平,只是偶然會延伸一下手臂。因樓價高和貴租的關係,近年很多城市人遷入新界鄉村居住,個別有姓氏排頭的村,民風比較排外,外來人入住,便要一早查清底細。譬如說,村民很多都會養狗,不過,他可以養,不等於你也可以,因為剛剛夠額,多你一隻,便會破壞環境安寧了。如果能夠和他們混熟,事情還是好辦的,至於怎樣和他們溝通,便要「用你自己的方法」了。我們是既愛和平又好客的民族,對於鬼佬尤其客氣,以體現大愛包容,喜歡大自然花草樹木環境的鬼佬,一般都住得很舒服。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是講面子的,尤其是北方人多食麵,所以面子很重要。另外就是講意頭,否則就「大吉利是」。
醫生告訴我,有些富貴人家,有人因惡疾過身了,對外的說法,多數會修辭為「突然間心臟病」啫,「去得很安詳」之類。隱惡揚善是我們的千年美德。
看中國畫就知道了,我們是生長在一個多麼快樂而又和諧的社會。歷朝都有大師畫山水畫,畫中讀書人或者樵夫,都是那麼飄逸快樂的,寄情好山好水,如居天堂。要不就是畫花開富貴、牡丹芍藥、梅蘭菊竹。我們的選擇還多的是,可以畫福祿壽三星,可以畫百子千孫圖、五蝠臨門、五代同堂。也可以畫仙鶴神針、歡喜佛、濟公和尚、八仙賀壽。要不然,還可以畫士人雅宴、仕女圖、或者仙風道骨,誰說我們沒有創意。畫成之後,最好康雍乾三代都給你題字蓋印,聲價百倍。如果有個不道地的像法蘭西斯科·哥雅(Francisco Goya)的人畫了一幅"The Third of May 1808",四圍找人給他題字,必然會聽到很多大吉利是。
我們還有一本厲害鳥,我的《易》,除了是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的老祖宗之外,還是我們的性格基因手冊和行為守則。剛好有個卦叫做〈隨〉,中間有兩句分別是第二爻辭的「系小子,失丈夫」,和第三爻辭的「系丈夫,失小子」;《易》解卦大師林立,各有高大上的道德見解,我就用草根小人之心,君子度之腹,與君共勉。
〈隨〉就是要按規矩辦事,不過要分清楚跟那套規矩,各處鄉村各處例,規矩重要在人,你跟低端人口的規矩,便要喪失長官的寵愛;要得到長官的寵愛,便不可以死攬低端人口,所以是「系小子,失丈夫」和「系丈夫,失小子」的選擇。還要知道站隊,不可以站錯邊、跟錯隊,更不要錯估形勢。有甚麼委屈,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跟啱隊,將來大把世界,最後便可以「王用亨于西山」。
又剛好《論語》有「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一則,見於〈八佾〉和〈鄉黨〉篇。
大師對於孔子這個問題青年為甚麼唔先拜神仲要每事問有羅生門一樣的解讀,一說孔子對於太廟的規矩不熟悉,所以不恥下問;不過這解釋有些可疑,孔子是周禮的粉絲,說過「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對周朝禮節應該滾瓜爛熟,對於當時的土豪,搞大龍鳳的禮節比周天子的規格還要高,早已經大呼禮崩樂壞了。他的「每事問」其實是樣樣質問抽秤,好唔俾面,意思即係,除非唔係:「乜嘢鄉村乜嘢例嚟㗎,啲規矩咁騎呢嘅,係真唔係啊!」
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孔子睇土豪唔順眼,土豪亦睇佢唔順眼,責備佢「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乜都問,知唔知規矩㗎?
大家懂規矩,唔使問咁多,社會便會更和諧,更加耳根清淨,大家每天回去看肥媽教煮餸就夠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