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腳軟之謎(盧峯) - 盧峯

特朗普腳軟之謎(盧峯) - 盧峯

中美貿易戰從劍拔弩張到彷彿雨過天青,轉變之快之大充滿特朗普時代特色。不過,各界最關注的還是中美兩強之間誰勝誰負,誰佔上風,誰讓步更多。
中國方面,官方全面控制言論口徑,強調雙方達成互利共贏方案,中國守住了自己的底線,包括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權利,承諾降低關稅增加進口以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總之,作為習近平特使及經濟國師的副總理劉鶴幸不辱命,沒有做現代李鴻章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
今次劉鶴訪美面對的是獅子開大口的特朗普政府。美方既要削減2,000億美元貿易赤字,又要中國降低關稅及保護知識產權,更要北京停止補貼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高新科技,當中任何一關都不易過。何況美國商務部已握有中興通訊這個重要「人質」,隨時令這家中國第二大通訊設備供應商崩潰。在這樣的明顯劣勢下,劉鶴居然能成功達成不打貿易戰的框架協議,協議內連2,000億美元或任何具體削貿赤目標都沒有。借用足球賽的比喻,劉鶴今次作客出征雖然平手而回,但已取得作客入球,爭取到美國的讓步,可算是小勝一仗。
事實上,美國主流傳媒、國會議員及經濟學者幾乎一致認為特朗普政府在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中吃了虧,沒有從北京手上取得甚麼重要讓步,反而自願放棄手上最重要的籌碼。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中興通訊這張王牌,它本可以成為懸在中國高新科技產業頭上的利劍。但美國不但沒有以此作籌碼,反而放棄限制讓中興重生(只需繳罰款及改變管理層)。

特或有「痛腳」在京手上

至於扭轉貿易不平衡問題,美國同樣來個重大讓步,沒有堅持寫進削減貿赤的具體數額,也沒有令中國明確承諾大幅增購那些美國貨品,只是非常籠統的說會在能源、農業等方面增加美國貨入口。還記得上一輪中美談判,美國代表團至少提出六項辣招,包括削2,000億貿赤,限制中國企業購買美國科技產品,要中國開放市場及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等,每一項都針對中國經濟上的弱點,足以拖慢中國經濟發展的進度。
按美國傳媒的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貿易談判中虎頭蛇尾的原因很多。負責談判的財長姆欽跟其他官員不咬弦,各有懷抱及堅持,直接削弱美方談判力量;中國手執朝美𥧌會作餌誘,使希望「特金會」不會取消的特朗普不得不讓步。
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 Krugman)則提出兩套解釋:經濟上的解釋是特朗普政府終於發現貿易戰不是那麼容易取勝,美國同樣需要付出重大代價,還是及早鳴金收兵。陰謀論則指特朗普可能有「痛腳」在北京手上,又或是因北京給予特朗普家族企業特殊好處,所以不得不讓步。兩套理論各有根據,也各有問題,暫時不易斷定。最重要的是,假若特朗普在中美貿易戰中繼續腳軟讓步,他那「美國優先」的口號只怕再也叫不響,下屆要爭取連任的話,難矣!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