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講唔知,原來西澳的水喉水來自海水化淡廠。西澳一年日照時間超過3000小時,東部連接大片沙漠,降雨量常年不足,靠地下水及水壩儲水遠遠不足以滿足供水需要。所以早在2006年,澳洲在經歷了持續十年的「千禧年大旱」之後,就在多個地區建立海水化淡廠,包括黃金海岸、距Sydney二十多公里的Kurnell、Perth等地,當時Perth的海水化淡廠每天可淡化15.2萬噸印度洋海水,提供西澳地區17%的供水需求。
到了今天,海水化淡已不是新鮮事,根據國際海水淡化協會(IDA)的統計,目前全球擁有超過17000家海水化淡廠,它們分別分佈在全球150個國家,所以海水化淡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也確實解決了許多人的供水需求。
海水化淡最大的難題不是技術上的,而是經濟上的,它的成本非常高昂,位於西澳的第二個海水化淡廠的投資成本便超過9億澳元。而且它的價格不穩定,能源價格的提高時時會增加海水化淡的成本。所以海水化淡能夠解決的只是富裕國家的水資源缺乏問題。長年缺水的印度新德里、墨西哥城等,不承受政治壓力,但受制於經濟壓力,也無法建造海水化淡廠。
富裕如香港,有足夠資金和海水資源,卻像印度一樣,迄今沒有海水化淡廠,則相當荒謬。過去十年,香港政府花費超過343億港幣購買根本用不掉的東江水,這筆費用折合成澳幣大約是57億,足夠建造六個海水化淡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