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美國作家菲臘羅夫逝世的消息,我馬上想起一個叫李察班哲文的男演員。在南洋荒島成長的青少年逼於環境,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比文化沙漠的仙人掌更缺乏雨露灌溉,只能努力透過電影管窺外面的花紅柳綠,朦朦朧朧知道世界上有猶太人這特殊品種,都拜《畢業生》所賜,標本當然是德斯汀荷夫曼,只見徘徊於「脫處」邊緣的他一天到晚緊緊張張怕怕醜醜,與不擅交際的大鄉里臭味相投,親切感油然而生,即席封為偶像。接下來主演的爛衫戲《午夜牛郎》和言情片《相逢何必曾相識》繼續如痴如醉,不過兩部都似乎不怎麼描繪角色身份,傍實紐約四十二街鴨仔的跛腳老鼠和斗膽溝美雅花露的暖男有沒有割包皮無關宏旨,剛剛被撩起的好奇,由根據羅夫小說《再見,哥倫布》改編的《情挑玉女心》接棒,在尚未領教活地阿倫厲害之前,跟隨該片男主角參觀猶太精神社區。他,就是李察班哲文。
那年代反荷里活內應外合,石頭爆出來的獨立製作《迷幻車手》正面狙擊,一夜之間改變了片廠生態,業內導演見獵心喜,紛紛攀搭潮流快車,就算新瓶舊酒換湯不換藥,起碼捧紅了一批不像明星的明星。既不靚仔也不高大威猛的班哲文真是時來運到,早生十年八年肯定無人問津,《情挑玉女心》奠定猶太男最佳銀幕代表地位,乘勝追擊的《紅杏出牆》和《鹹濕經紀》彈無虛發,最威水是幾年後羅夫驚震文壇的手淫告解書《波特耐症候》改編成《那個少年不多情》,他毫無懸念出任打飛機專家。哈,你咪以為我們的19才子好叻,人家七十年代初就有19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