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AI 是敵是友?(中大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 趙偉仁、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沈祖堯) - 趙偉仁、沈祖堯

醫學AI 是敵是友?
(中大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 趙偉仁、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沈祖堯) - 趙偉仁、沈祖堯

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很多傳統概念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可以預期未來十年將為日常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2016年當電腦圍棋程式AlphaGo與世界冠軍韓國棋手李世乭對弈並且大勝時,大家已有心理準備,需要邏輯推理的工作很快就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醫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在傳統醫學中,醫生在治病時通常有兩個步驟:診斷和治療。近十年來,隨着診斷測試技術的進步,診斷測試的準確性顯著提高,醫生能夠及早發現早期疾病和癌症,病人的生存率和治癒率亦大大提高。但診斷測試技術的進步同時帶來大量從病人收集得來的訊息和數據。例如,膠囊內鏡可以完成整個小腸檢查,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重大突破。然而,在六小時的小腸膠囊內鏡檢查中,鏡頭拍攝超過5,000張圖像。腸胃科醫生很難用同等的時間和集中力處理這數千張圖像,而很多時在這芸芸數千張圖像中,僅有兩、三個圖像會顯示出病理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可以利用神經網絡分析來幫助醫生檢測這些圖像中的細微變化,找到顯示病灶所在的圖像,增加診斷的準確性和減少人為失誤。
2015年,中大醫學院聯同工程學院成立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旨在加強臨床醫生與工程師之間的合作,並促進從基礎工程技術到臨床實踐的轉化研究。最近,我們的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能分析以增強腸鏡檢查期間對瘜肉的檢測。人工智能技術在日本亦已經應用於臨床結腸鏡檢查中,即時對細胞進行分析,以診斷早期結直腸癌和腺瘤。事實上,EndoBRAIN系統在早期結直腸腫瘤患者的結腸鏡檢查中已經過測試,準確度超過90%。
過去十年,機械人手術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同專科的微創手術。由於所有機械人手術都在3D腹腔鏡引導下進行,影像引導自動化機械人手術在未來具很大潛力和發展空間。微創手術過程中有一些手術步驟可以通過自動化來執行,例如消化道的手術縫合程序是有可能自動化的。但是,一些手術步驟,特別是那些需要外科醫生作即時反應的手術步驟,目前仍然應該由人來完成。

醫護角色勢改變

既然人工智能如此強勁,上至診斷奇難雜症,下至操刀手術,那我們長遠還需要醫護人員嗎?醫生的專業知識是否會被取替,有如銀行櫃台職員的服務由自動櫃員機去執行?護士的照顧和護理又會否如機械操作的家居服務,慢慢地不再被需要?
我們不想以自衞式的角度說:「萬萬不能,醫生護士不能被取替。」我們相信,醫護人員的工作性質,和他們的角色將會改變。我們盼望醫護專業人員,不要以鴕鳥之策,不斷地游說自己和同儕「我們是不能被取代」。我們更應該在這不斷改變的世界中,重新定位和「進化」我們的角色和地位。醫生可以放下重複而沉悶的工序,投放更多精神和時間,關注病人的整體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護士亦可以擱下死板而麻木的護理程式,用心的照顧病人並回應家屬的問題和需要。
說到底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只是一部繁雜的機械,一串串生物和化學的程序和反應,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個體。我們相信一個病人和他家屬的需要,並非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手術可以取代。但醫護人員,包括在受訓當中的醫學生和護士學生,都當知道改變已經來臨。只有能適應改變的,才可得以延續,並更上層樓。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手術的時代已經來到,我們好好準備自己吧!

趙偉仁
中大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
沈祖堯
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