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業求才若渴(港大工程學院院長 田之楠) - 田之楠

AI產業求才若渴
(港大工程學院院長 田之楠) - 田之楠

人工智能(AI)近年越見普及,影響着生活的差不多每一個範疇,未來甚至有取代人類作出決策的趨勢。
在香港,公私營機構及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大數據來分析及預測潮流趨勢,從而制訂更適當的推廣及商業計劃。在消費者層面上,人工智能則廣泛應用於電子付款、網絡通訊工具、網上購物、相片分享程式、社交媒體及推介功能等。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部份的WhatsApp、微信及淘寶等等,背後也運用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泛指由人類設計及製造出來的智能機器、應用程式或系統等。雖然有不少評論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很有機會取代職場上很多工種,為人力市場帶來變數。然而,事實是人工智能的興起,令各大機構都求才若渴,而各大院校的工程系畢業生更成為他們爭相聘請的對象。
現時香港大學單是工程學院約120名合約教員中,大約有三分一在研究項目中應用人工智能。學院開辦的編程技術及工具科,由2012年只有十餘人報讀,急增至去年的300多人,供其他學生修讀的編程課程,修讀人數亦急增超過三倍,可見社會對這方面的人才需要甚殷。
由於未來研究重點將更着重於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港大工程學院及其計算機學系更與港大理學院合辦首個專門修讀應用人工智能的學位課程,讓有不同背景和興趣的學生,亦能把人工智能應用於環境、醫療、商業、藝術及人文等範疇上。
因應社會對當前醫療需求日增,尤其是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港大工程學院及李嘉誠醫學院今年9月最新合辦的工學學士(生物醫學工程)課程,將以原有的醫學工程課程為藍圖,加強並提升內容,培育學生透過學習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的知識,讓新一代工程師可以善用工程設計及原理和創新科技,改善人類健康和生活質素。人工智能在此範疇內,相信亦可發揮影響力。
此外,學院早年引進了「MakerLab」概念,讓學生有機會把創作意念演化為實物。然而「Making」(製作)只是第一步,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學習及實踐創意的平台,隨之而來的會是「把創意變成智慧」。舉例說,在第一步製作過程中,學生們會創造懂得跟從指令的小機械人,但一旦在控制軟件加入人工智能的元素後,它們便會有感知、可以看得到並了解四周的環境,從而自行決定下一步。

開發應用需大量人員

近年,金融科技的發展日趨成熟,越來越多本港證券商推出金融科技及程式演算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並應用在零售平台,其背後正正包含很多人工智能的元素。這方面的發展實在需要大量懂得開發及運用相關科技的人員,然而很多跨國金融機構都曾指出香港在此方面技術投入不足,需要更大力度並投入更多資源培養更多金融科技人才。有見及此,港大計算機學系計劃聯同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合作開辦金融科技課程,不單填補職場空缺,更藉此為市場注入新動力及新思維。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也於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留了100億元支持建設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兩大科技創新平台,有利於人工智能的發展;加上大灣區的發展,粵港兩地的科研優勢互補,均有助應付人類對科技的日益依賴。
最近,中央政府初步允許開放研究資金的流動,讓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向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直接申請項目經費,鼓勵更多科研的進行。我們希望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創科及發展人工智能的支持,更積極回應大眾及社會的需求。

田之楠
港大工程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