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最近發佈影片,片中AI助理代用戶打電話叫外賣、餐廳訂位甚至預約剪髮,全程對話流暢的程度幾乎與真人無異。會否有一天,打電話到銀行熱線,接聽的是AI仿真人的客戶服務助理?
AI程式通過取得大量訓練數據,能夠自動進行學習,例如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辨析圖像、語音和文字,深度學習整理訊息和人類溝通方式,進而自動推理和預測。不少人認為AI最大的潛力是毋須按照預設編程懂得自動學習解決複雜問題。
花旗集團前CEO潘迪特(Vikram Pandit)去年預測,未來五年內三成銀行業職位將會消失,後勤部門首當其衝。不少銀行都大幅削減員工人數,大量改用數碼化服務和引入人工智能,例如關閉銀行分行,並且以AI取代櫃檯員工處理一般查詢。
全球金融機構的AI佈局並非以縮減成本為出發點,銀行業近年大量投資於開發人工智能及自動化程序為客戶創造價值、令使用體驗更流暢,並視之為挽留客戶和提高盈利增長的關鍵。
香港銀行界開始投入開發AI的浪潮,金管局準備發出虛擬銀行牌照,今年第三季亦會推出快速支付系統。香港「AI+金融科技」的應用位於初階但正快速發展。銀行主要透過AI改善客戶體驗,例如利用虛擬助理或聊天機械人為客戶提供理財資訊、預測和回答客戶的問題。
人工智能能夠幫助銀行以更低成本為更多普羅客戶提供服務,一些過往只有少數富裕客戶可享有例如私人銀行度身訂做投資建議。香港已有初創公司運用機械人投資顧問按照客戶需要度身訂做低成本、自動化的ETF和基金投資計劃甚至推介保險。
規管要與時並進
聊天機械人固然較為「吸睛」,但AI真正能讓金融機構改善營運是改善中後台的重複程序,例如提高合規工作的效率。而隨着AI技術進一步提升,較高階的投資顧問、分析和交易部門都能透過AI提升。摩根大通在股票市場運用AI機械人執行交易,匯豐亦開始研究運用AI偵測洗黑錢、欺詐和恐怖主義融資等,改善風險評估和分析。
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能取代人手工作,另一方面衍生的問題亦需要注視。例如對一般用戶會否帶來潛在風險?這些科技在提升盈利之餘,亦可引起私隱、安全以及道德倫理的問題,香港的監管機構和制度需要與時並進。
比如AI聊天機械人若未來要為客戶推薦適合的借貸產品,需要大量收入與消費模式數據訓練電腦,才可提升分析和推薦的準確度。保障私隱和善用數據價值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當AI聊天機械人通過演算法為你推薦投資產品,慢慢取代以往由法定專業投資顧問作出建議和決策,如果不幸出錯責任誰屬?過往出事可以懲處員工,不過倘若出錯的是演算法和人工智能,又能夠向誰問責?若用戶因為被演算法錯誤認定為高風險因此拒絕借貸,能否向銀行要求公開理據?
無論AI如何以自動化減少錯誤和欺詐,演算法背後仍有人為判斷,也反映數據本身的偏見。法律總是滯後於社會發展,AI倫理問題是香港發展「AI+金融科技」需要處理的挑戰。筆者希望監管者參考海外大學和科技團體的倡議,推進善用科技之餘保障人權的研究。
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