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共寡信輕諾 貿易戰未結束 - 古立

蘋論︰中共寡信輕諾 貿易戰未結束 - 古立

3個月內經濟沙皇劉鶴兩度為了化解中美貿易矛盾到華盛頓奔走。談判兩天後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將致力「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具體細節卻欠奉。宣傳機器《環球時報》罕有地扮矮仔,直認此舉予人「美國贏了」的印象。事實亦然。
談判前夕,中共虛張聲勢將制裁美國的水果、高粱以至黃豆,以打擊依賴出口農產品的特朗普票倉。談判未結束,制裁悄然撤銷。同時更向美示好,不再阻撓美資企業的兩宗收購──Bain Capital買東芝的晶片業務、高通買荷蘭的NXP(收購對象有超過四分一業務在中國,是以要得到中國首肯)。
硬不起來,按《環球時報》說,形勢比人強也:「2017年我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達到2,758億美元,美方的統計則認為其2017年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大約為美國對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一半。失衡度如此高的雙邊貿易確實難以持續。」更何況「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2017年又比前一年增長了200多億美元」。

華倘開放農產品入口 不利維穩

以談判奇才自詡的特朗普怎又不識穿中共軟硬兼施的談判伎倆?是以未開始談他已揚言:「中國一直搵我哋老襯。」(We have been ripped off by China),談判不會有甚麼結果。香港人見識過《中英聯合聲明》,當然知道《中美聯合聲明》所謂的「實質性減少貿易逆差」是甚麼一回事矣。
即以「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而言,乘着頁岩油革命之勢,美國重登世界第一產油國寶座,更迅速發展為天然氣出口大國。中國石油、天然氣兩渴,增加輸入美國能源,順理而成章。特朗普去年訪華,中石油早已跟美國的Cheniere公司協議,每年輸入12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直至2043年。互利共贏,何須劉鶴走兩趟美國方談出這個結果?
農產品卻是另一回事了。中國小麥、大米等穀物的國家收購價格高出國際水平。真的開放美國農產品入口勢將打擊農民收入,不利維穩。這個承諾能有多大「實質性」,心照不宣。
除了能源和農產品,聯合聲明稱雙方「還就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雙向投資等達成共識」。中國無視知識產權,藉合資經營,強迫外資交出專利技術,早已惡名遠播。

美將加強干預美企在華業務

針對這個事實,美國國會已議決擴大跨部門外資管理委員會(CFIUS)的權力,除了審查外資在美國的收購活動,更將過問美資企業在海外──主要針對中國──的運作。於此可見,今後美資企業到中國經營面對的干預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此又豈能「實質性減少」中美貿易逆差?
中共寡信輕諾,人盡皆知。聯合聲明一紙虛文,市儈如特朗普哪會輕易收貨。貿易戰暫且停火而已,遠未結束也。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