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這五字,不知是出自哪位高手筆下,但單純直接的利益政治,由第三世界到最富裕的城市,永遠通用。當年英殖政府就是如此利用市民的慾望變成對施政的支持。民眾是利益的忠實信徒,但同時也是膚淺的,無論施政有多困難都不是民眾同情政府的理由。真正的政治家絕不會天真地以為只要排除萬難,自然會受萬人景仰。
2018年版土地大辯論,精心製作的宣傳片雖道出社會目前的困惑,卻沒有像前輩般將美好的希望構想植入民眾的集體想像,所謂的辯論也失焦。「政府一早話辯論冇預設立場,咁點樣將所謂嘅美好願景描繪出來呢?」其實說沒有預設立場也是虛偽。「發展有迫切需要」就是預設立場。更正確一點,政府的真正命題是「不發展無未來」。別誤會,我並非反對此立場;甚至許多港人也認同這觀點。
反對的觀點,政府似乎既不了解,亦不願了解。說穿了,辯論的另一前設就是「社會總有反對聲音,但就算最終討論沒有達致真正共識,站在社會最大利益和最多數人的立場,還是要作出艱難的抉擇。」其實早就預了不可能有共識,官方只不過是坦白地宣洩了心底話。與此同時,或許政府內外都相信,歷史將以如何處理發展問題作為評價今屆政府的最重要標準。雖然香港似乎走出了梁振英政府代表的大撕裂,但許多結構性問題不但沒得到解決,政治短樁的情況甚至變本加厲。
行政霸道一意孤行
從前的代議政制機關遇到如此重大的議題,在每個階段都會有參與。如今立法會卻連半點關係也沾不上。或許行政機構已認定了代議政制不再有實質功能。今後立法會將會淪落到只剩下無謂爭端;但別忘記今天見到的現象是長期刻意邊沿化議會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鞏固行政霸道。代議政制被閹割,社會亦無法凝聚共識;英殖雖沒普選,但不代表沒議會政治。此外,伴隨政府規模和干預層面擴大,英殖政府其實也建立了各種局部代議政制。兩個有實權的市政局,在特區治下卻遭到鏟除。
廿年下來,行政霸道處處一意孤行。土地大辯論也只是再次反映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站在行政機關權貴的立場,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香港的將來;權貴眼中的反對者不是無知,就是敵人。
用同理心去了解反大白象工程的一代人,就知道其實他們老早認定香港在現行軌迹上是死路一條;就算說香港有發展有出路,他們也不認為分配會是公平而平均;所以當政府對他們說「不發展就是等死」,他們的回應會是「既然橫豎都死,不如安樂死」。
政治雖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但高手低手還是有分別。在香港販賣希望的政治應大有市場;反正是慷他人之慨,何樂而不為?或者,權貴不自覺間,不知從哪習染了矛盾對抗和「靠嚇」的一套;從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亦早就拋諸腦後。歸根究柢,香港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一個有效處理意識形態分歧的政治操作。
利世民